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草菅人命”是一则古老的成语,典出于《汉书·贾谊传》。原文为:“(胡亥)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是:“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如此,则草菅乃野草。但这是什么野草?今本《辞源》云;“草菅,草茅”;又在“菅”字条下曰:“草名。又称菅茅,苞子草。茎可作绳织履,茎叶之细者可以覆盖屋顶”。关于“菅”,旧本《辞源》说得较具体:“多年生草。一名菅茅。叶细长而尖,有平行脉如白茅。秋开青白花,壳有长芒,实尖而黑,长分许,常黏人衣,根短硬如细竹,可为刷帚”。这段叙述的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济问题》1985年第9期刊登了赵军翔同志《也谈土地有偿转包》一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有偿转包的‘偿’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对转出者土地投资(指使土地肥力增殖的那部分投资)的补偿;另一种是对转出者放弃土地经营权的‘补偿’。”对“偿”的这两种解释,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土地有偿转包中,  相似文献   

3.
魏《名臣传》载:“中书监刘放曰:‘官贩苦酒,与百姓争锥刀之末,请停苦酒。”《注》说:苦酒,“醋也”。“苦酒”一名,晋代犹存。《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七。张华条》载:“晋陆士衡赏飨张华,于是宾客盈座,华开器便曰:‘此龙肉也。’众虽素服华博闻,然意未知信。华曰:‘试以苦酒灌之,必有异。’试之,五色光起”(出《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发表的《“象田”、“鸟田”考》一文针对笔者《象耕鸟耘探论》一文(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1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做了回答,进一步阐述了笔者的观点,认为象田、鸟田是存在的,鸟兽觅食践踏过的土地可以并且已曾用来直接种植庄稼,这种方式的普遍性足以称其为一种原始农业形态。鸟田不是鸟堂,而雒田则是鸟田。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会计》1991年第5期刊登的黄克京同志《谈谈“加息”和“罚息”的帐务处理》一文(以下简称劳文),认为加息可以进入成本,罚息则由专用基金列支,不能进入成本。笔者赞同罚息不能进入成本的看法;但对加息进入成本存有异议,现就此谈点看法。《国营企业的成本管理条例》第6条规定:财政部“负责全国国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相似文献   

6.
棉花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后魏成书的《齐民要术》就有“绵”的记载。宋人写的《泊宅编》则云:“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名曰吉贝。“吴地”(指今江苏、上海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何时植棉?棉花的发展与农业、棉纺业的关系如何?古棉名之异同等,本文试作小考。一、吴地植棉时间  相似文献   

7.
读了《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12月号)发表的詹玉平先生的《质疑“村账乡管”》一文后,很受教益,且观点极为相同。借贵刊展开争鸣之际,再次将旧作寄上,权作支持詹玉平先生之观点,并殷切希望有关权威部门对“村账乡管”重新认识评价。  相似文献   

8.
释“酸馅”     
一《农桑辑要》卷5《蓝菜》引《务本新书》说:蓝菜“加火煮之,以水淘浸,或炒烂,或拌食,或包酸馅,或卷饼。生食颇有辛味”。蓝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芥蓝(Bsassica alboglabra),其叶蓝绿色,幼苗期象甘蓝,而其味含辛似芥。“加火煮之,以水淘浸”,是进行先炸后洗的处理,以减去其辛味,然后乃可做多种蔬食。“烂”是加醋炒了吃,“拌”是拌和调料或素料吃,“卷”是卷进薄饼中吃;但“包”是怎样吃法,关键就在“酸馅”是什么了。我曾经解释为“也是加醋作饺馅之类”,其实是就二字望文生义的臆测。实际“酸馅”是宋元时代菜馒头的俗名,也就是菜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了《“火烧坪模式”能走多远》(《农民日报》2003年10月31日,何红卫文),感慨良多。一个昔日的贫困山区县,靠在高山上开荒种植反季节蔬菜一举致富,并被认为是“扶贫模式”迅速推广,模仿者甚至要“把菜种到神农架顶上”。农民确实富了,但青山消失了,泥石流和环境灾害却频频造访,当地人不得不严肃面对大自然的报复。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而不知回头?在火烧坪模式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操  相似文献   

10.
《林业问题》1989年第三期发表了王前进同志的<“大分化”与“大融合”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文。我拜读之后百思不得其解,故写此文,以供林业界的同志研讨。  相似文献   

11.
“显”在《经籍纂诂》中有:光也、明也、著也、见也、露也、阳也,等义,大抵作形容词及动词使用。而《说文解字》却训作“头明饰”。何谓“头明饰”?段玉裁说:“头明饰者,冕弁充耳之类”,就是帽子及其装饰品。所以,显字在《说文》中是名词。在小篆中,显字写作顯。段玉裁以为是“形声兼会意”的字。所谓形,大概指页,页在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闭门羹”意为拒客,但“闭门”何以与“羹”联系起来呢?原来,“闭门羹”一语始见于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常新录》的一段话:“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这名姓史的高级妓女不愿接待下等客时,就饷之以羹,以表婉拒。客人见羹即心领神会而自动告退了。所谓羹,最初时系指肉类,后来以蔬菜为羹,再后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皆以羹称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窝羹等。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现代拒客,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闭门羹”的由来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农村经济与技术》第11期上刊登了《“公”字解得千般难———獐沟镇农村工作座谈录》一文。读后 ,心情难以平静。现借贵刊一角 ,结合自己在农村工作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就如何树立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进一步做好农村各项工作 ,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是要公心为群众的利益着想。《“公”字解得千般难》一文无不说明 ,“公”字值千金。只要我们的干部出于公心 ,一切为群众的利益着想 ,就会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工作就会有起色。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拉揽乡高寨村委会副主任何国相 ,是该县第一个被破例批准进入村级领导班子的退休教…  相似文献   

14.
翻开2000年第3期《农村财务会计》 ,阅读了《会计园地》栏目里赵正领倾诉的肺腑之言———《我当会计十五年》一文 ,感触很多。作为农村基层一名村会计的我 ,不由得心潮起伏 ,热泪盈眶 ,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唉 ,“会计”二字真辛苦!赵正领同志从内心吐露的苦衷 ,就是许多农村会计心底迸发出来的共同心声!时下 ,农村会计一不是“官” ,二不带“长” ,政治含金量较低 ,事务成分较重 ,纯粹是专管财务的工作人员。加之一些地方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会计法》 ,不少村会计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使得一些坚持原则的村会计被扣上莫须有的“…  相似文献   

15.
《周礼》成书于战国,其中也有战国以前的内容。它内容丰富而言简意赅,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史籍之一。其内容是作者以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据,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所以说《周礼》是一部记载战国及其以前,即整个周代典章制度的史籍,故亦称之为《周官》、《周官经》。同时,它也是一部研究我国先秦史的珍贵资料。由于其成书历史久远,且又言简意赅,后世虽几经注疏,但仍有不少难以理解之处,尤其是有关科技方面和内容,费解之处更多。本文仅就兽医职文中的“以节之”句,略述管见。鉴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误,尚清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以节之”见载于《天官·冢宰》兽医职文。文曰:“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汉代郑玄注“以节之”的“节”,谓“趋聚之节也”,谓“聚本亦作骤”。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涵。其中,“乡风文明”指的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价值追求(尤其是精神价值),以及由此呈现的社会风貌。《半月谈》杂志2006年第1期刊载的《解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蓝图》一文提到:“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这是对于“乡风文明”的最权威解读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汪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该规定要求各单位应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达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等“四相符”的标准,这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会计工作核算质量的重要程序。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对账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相似文献   

18.
灵璧县村级“两委”自1999年初换届选举以来,已三年届满,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规定现已到届,今年底应进行换届改选。为了保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保证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有必要对99年村级“两委”换届选举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并结合我县实际,对今年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读贵刊二○○三年九月号《是“窦”非“豆”方显农民执着本色》一文,文中诉说,由于“窦”、“豆”互不分给窦氏族人带来了不便。窦氏家庭为捍卫姓名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为此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遗憾的是,就在本文“是‘窦’非‘豆’困难重重”一节中,窦氏排名出现了“卖毓和”(3-4页倒数第九行)使读者看后有些尴尬,不知窦氏看后有何感受!  相似文献   

20.
潘法连先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先后在《中国农史》发表了三组共23则,对于《中国农学书录》,略者详之,误者正之,分者合之,含混者明确之,用功颇巨,有裨学林。唯其中有以不误为误,以误证正的,有欲详而未详的,也有增加了新的混乱的,兹不忖谫陋,愿陈鄙见,就教于潘先生。一、沈立《海棠记》部分内容还见于宋人引述,沈立还撰有《牡丹记》十卷。《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读(中国农学书录)札记五则》(以下简称《札记》)中“《海棠记》的撰作时期及其内容”一节,据陈思《海棠谱》补沈立《海棠记·自序》,以明其大致内容及撰作时期,极是。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2引《复斋漫录》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