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集聚经济在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直接体现出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合理性、经济效益以及竞争力。本文通过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计算,发现成都市内部集聚经济、城市集聚经济在近几年有所发展,总体集聚效应呈上升趋势,但布局集聚经济略显微弱,工业总体集聚效应良好。  相似文献   

2.
加快自主创新 引领江苏低碳产业集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走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仅是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有效措施,更是增强江苏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手段。文章分析了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并提出了加快自主创新,推动江苏低碳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其屏  林璟 《开放潮》2003,(4):48-49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依然囿于传统观念和思路来考虑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环境,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实践证明:以产业集聚来加速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很好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和产业园区发展已经成为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统计研究表明,辽宁县域经济存在产业集聚明显、产业承接能力增强的优势和县域发展水平不均、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结合辽宁省县域产业发展的农业(工业)产业化模式、工业带动模式和资源优势依托模式,文章提出县域经济空间重构、产业园区合理规划、县际跨域协调发展和加速培育产业集群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是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发展的方向。文章阐述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对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分析了低碳经济对滨海新区承接航空产业转移的影响,在借鉴国际航空产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天津滨海新区航空产业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齐园 《特区经济》2010,(2):284-286
运用国际科技园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理论,深入研究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特征,提出其发展模式,即技术城模式;并与美国硅谷相对比,研究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明确其存在的诸如智力资源单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投融资环境不完善、专业化分工与服务体系不发达的问题;据此,提出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应建议,希望对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覃卫国 《改革与战略》2011,27(11):123-125,132
低碳经济是未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性强、低耗能、低污染等特点,与低碳经济具有高度契合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推动产业向低碳化转型,促进低碳经济的纵深发展。文章认为,在低碳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更加强化低碳发展理念,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低碳制度建设和加强技术创新等途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的宏观经济呈现出新特征:出现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的“双过剩”现象,储蓄率居高不下;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双顺差”,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同时,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猛,发展过快,存在产能过剩的风险,而一些基础性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制约了经济的稳健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集聚、集群和山寨产业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判断深圳山寨产业集聚是否形成产业集群。采用实地考察和对已有研究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深圳市山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深圳"山寨"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市场需求、产业政策、产业前后相联系、科技进步、资金和机遇等集群发展内外部影响因素都密切相关。深圳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最完善的地方,为山寨产业繁荣提供了外部环境,而华强北山寨产业集聚对深圳市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在结论部分针对山寨产业集群特点给出了政策建议: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取决于其自身发展状况,而其发展又受区域经济环境影响,因此应当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其发展,加强产业集聚的本地联系,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正 《北方经济》2011,(10):46-48
低碳经济已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而风电产业作为新能源是最具竞争力的低碳能源之一。世界各国都把开发风电作为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风力发电有可能成为全球低碳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替代能源。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比分析了国际风电产业与内蒙古风电产业的现状,指出了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加强引导、合理布局、提高风电产业集中度,加快风机国产化进程,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科技创新,转变观念,确保风电接入电网。  相似文献   

11.
张涛 《天津经济》2015,(10):30-32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着低碳经济的流行,必将为广大创新型民营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相似文献   

12.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和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创意产业也成了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杭州在《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中提出,创意产业要成为杭州  相似文献   

13.
张庆伟 《北方经济》2011,(19):86-87
"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规范阶段理论阶段、产业联合理论阶段、竞争优势理论阶段。我国经济理论界真正进入产业集聚研究的前沿只有2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90年代进入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产业集聚发展、高端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各地种类多样的产业集聚区不断涌现。然而,在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到底应该担任何种角色,如何发挥作用,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没有绝对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相对优势产业,营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吸引人才。具有绝对人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应集中发展优势产业,转移相对落后产业,破解"民工荒"难题。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在推动企业、产业乃至一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中,产业集聚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产业集聚对各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日显突出,因而渐渐被人们所重视,成为众多理论所热衷的研究对象。临港产业是烟台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诸多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钱一祯 《中国经贸》2016,(19):39-39
中国作为碳能源排放大国,本着对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太阳能比起水电、风电等,技术更加成熟,污染也较小。而光伏转换是实现太阳能利用的最佳途径,即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发电。本文就我国的低碳背景谈谈光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融产业集聚能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将对提升区域金融的服务水平、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推动生产力的扩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等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文章以金融产业集聚的定义为切入点,采用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力的对策,以期为今后河南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梁萍 《中国经贸》2013,(2):85-86
在以往园区的建设中,对园区企业关联度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园区成为各类企业的简单扎堆,园区发展受到抑制。现在各地园区都纷纷提出了“二次创业”.云南的园区也在新一轮的建设中注重竞争力的提升,注重产业集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本文在对云南产业集聚效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经济理论在空间外部性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共同构成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研究范式与特点、空间外部性的提出与发展、空间外部性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集聚经济的实证检验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基于外部性假设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历史脉络、最新进展及主要结论等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