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苏雪莹 《新西部(上)》2007,(9X):211-211,210
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作者通过一定的人物、社会背景和故事情节来表达一个主体或主旨。很多人读小说,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与作者的关系。作者的人生阅历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还有,一般情况下,曾经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过巨大挫折的作家更倾向于文学创作。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自己的观点来谈这一现象。该文以外国小说为例,来向大家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现象,使大家的文学鉴赏水平得到更深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坚守纯文学创作并受大众文化欢迎的作家,铁凝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抵达了时代精神和文学殿堂的顶峰.作家以冷峻的幽默、稍稍偏离生活真实的一种适度夸张,使读者在似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和司空见惯的小人物中,深入探究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挖掘出压抑之下的人性突变历程,逼迫读者去深思人生中的一些问题,这正是铁凝小说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彭奔 《魅力中国》2013,(20):71-71
摘要:“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文章,通过细腻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带着大家深深体会了父辈对于自己的爱,在体会父爱的同时,更能借助优戋的语言来陶冶情怀!通过对“背影”的赏析。结合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心态,谈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文风特点.  相似文献   

4.
三毛创作的文体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大千世界的一位独特作家,三毛的创作姿态决定了她奇特的创作文体选择。作者以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生活中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片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即“私小说”。  相似文献   

5.
郭秀明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他的价值观,也就是他的人生追求.他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大事"是什么?就是把共产党的阳光送到群众手里.  相似文献   

6.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开篇之作,同时作为一篇成长题材的小说,作者借助“成长”这个过程阐发了自己对世界.对人本身的看法,使得主人公的十八岁成长体验完成了由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到认识自我的现实主义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潘望望 《魅力中国》2011,(8):279-279
在当代文学史上,余华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具有鲜明的先锋小说特征,后期创作回归现实主义,充满了温情和现实感。纵观余华的整个小说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创作的前后期小说分别在内容上、叙述方式上及主题上有了较大的转变,我们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余华小说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简·爱》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1846年完成的一部自传色彩很鲜明的小说,作者将其个人的性格、意志、人生体验和感受熔铸于这部小说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真诚独立、自尊坚强、敢于反抗、敢于追求真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借简·爱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精神、生活理想和爱情观。  相似文献   

9.
小说《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父子两代人的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南方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批判了旧南方罪恶的社会本质,表达了自己鲜明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为那些在日益堕落的社会中茫然无措的现代人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易斯创作“纳尼亚传奇”之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纷飞.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荒诞无稽,刘易斯以人类生存与永恒幸福为命题来构思小说,创造了“纳尼亚王国”这个奇幻的童话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刘易斯走向了尼采的日神精神,在信仰中,以诗性的光辉重新赋予人生以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庆昭 《黑河学刊》2011,(12):23-25
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她的创作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扫清了道路。通过对人物的讽刺、夸张,蕴涵了她的文学主张———理性主义。通过对奥斯汀的生活环境和性格、18世纪英国文坛背景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她理性主义创作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创作于1905年。作者通过把英国的索斯顿小镇和意大利的一座山城进行对比,表现了气氛沉闷的英国社会与生气勃勃的意大利生活的尖锐对立。通过一场所谓的婚姻拯救、儿童拯救过程来揭示在一种自然、真切的爱的感召下那颗"发育不良的心灵"如何获得发育生长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乔治·爱略特的成功作品<米德尔马契>,认为乔治·爱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消解了几个主要的二元对立概念,展现了解构这一特殊现象在小说中的运用,从而强调小说作者初步的解构主义思想.爱略特通过人物角色的刻画及人物命运的归宿充分地向读者展示了其力图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及消解二元对立的解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郭家良 《魅力中国》2013,(29):123-123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文豪约翰·歌德的代表作,文章主人公“维特”的人生悲剧令人感慨,其背后也打下了时代和作者的烙印。本文从文本精读八手,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通过分析维特的艺术形象,深刻分析维特命运悲剧产生的性格原因、现实原因和时代背景,体会小说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小说<鼻子>的主人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描写,解剖了人性软弱的自尊与虚伪的利已思想,进一步分析了芥川潜在的创作思想和对人生的悲观感悟.  相似文献   

16.
《当代陕西》2001,(12):16-19
现在我给大家汇报郭秀明同志的先进事迹.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我不加入自己的组织,不把共产党的阳光送到群众手里,我死不瞑目."  相似文献   

17.
张琦 《黑河学刊》2015,(2):20-21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著名的哥萨克悲剧史诗。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哥萨克族人悲剧故事为主线,将葛利高里这一典型人物创造出来。但是,作品中的哥萨克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肖洛霍夫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以下,本文将对《静静的顿河》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这部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远远超出了原著小说作者梁晓声的期望值,据说梁晓声曾不断地找他谈影视改编的团队"泼冷水",他显然不认为自己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严肃文学经典力作,与代表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兼容.谁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熟知?只是,一个严肃文学作家,该有多么不愿意让文学性在流量密码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一本回归心灵之作。书中那篇幅不一的优美散文,文笔诗意,清新而隽永。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离开熟悉的生活,一个人自由独居整整一年的人生经历。在这一年里,作者放下了光鲜安稳的身份,不再计算月薪年薪,不再出门奔赴一场又一场的聚会,不用说自己不想说的话,不用每天在焦虑中入睡,只安静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物里,却比任何时候更觉坦然。一年的独居生活,那么美丽,每一天过的都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种感觉很爽。作者认为,独处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孤独原本就是爱与人生的常态。无论单身与否,都不需等别人来  相似文献   

20.
吴小雪 《新西部(上)》2007,(3X):183-183,188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开篇之作,同时作为一篇成长题材的小说,作者借助“成长”这个过程阐发了自己对世界,对人本身的看法,使得主人公的十八岁成长体验完成了由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到认识自我的现实主义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