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加工贸易发展状况,进而阐述运输成本、产业配套能力、物流效率、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是制约中部六省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承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新兴服务外包产业和发展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是中部六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产业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产业集聚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着产业集聚区内分工协作水平及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产业集聚的具体规划和政策缺乏、现有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等一些具体问题。皖江城市带要提高其产业承接能力,应发挥各级政府在培育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集聚,建设工业园区,以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持续转移和投资,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归纳了产业转移现象在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形成的比较典型的三种产业承接模式,并结合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总结了中部地区目前的产业承接模式并提出了中部地区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发展双轮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4.
承接发达地区的转移产业,对于加速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实现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政府同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下:提高目标企业的收益;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构建互利合作的产业承接模式.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在促进中部崛起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态势的调查,分析了河南省承接转移过程中的行业选择与人力资源关系,并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姜霞 《江苏商论》2015,(2):67-72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加速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给湖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结合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分析,本文采用产业梯度模型,对湖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制造业重点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针对湖北省产业承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环境监管和加强工业园区载体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汤伟 《商》2012,(13):158-158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本文将主要以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将首先介绍皖江地区的现状,然后分析皖江地区同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合作和产业升级。旨在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注重自身产业的升级,为中部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安徽省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三高”企业较多、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采用SWOT法详细分析安徽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要素禀赋、文化和科教基础、后发优势;劣势: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少,加工能力弱,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物流成本较高;机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省内政策的支持;威胁:来自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期促进安徽省更好地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各省区都在积极寻求各种路径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会,来促进本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工业园区在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并对中部地区工业园区的有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部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世界金融危机更加快了产业转移的步伐.河南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河南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提高产业承接地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适合模式,文章采取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2000-2011年间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即集群转入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仅小规模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边际产业,文章提出中西部地区应以集群优势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以及选择关联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组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目前的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农村流通产业组织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所提供服务的差异化不明显,而且农村流通市场的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在组织策略、价格策略和产品策略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直接影响了农村流通产业组织的经济效益,经营效率难以提高。要优化农村流通产业组织,应实施权责明确的统一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城乡流通一体化进程,完善保障体系,降低退出壁垒。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我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并未产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现象,这既与转出地区政府的产业政策、产业集群产生的效应有关,同时也受到了转入地区政府政策选择的矛盾、产业配套能力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物流成本高等的负面影响。指出转入区和转出区都做出产业政策和布局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化的内在动力、运行方式及组织化程度的价值判断做了概括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定量角度讨论了流通组织化程度度问题,论文以集中度、企业数量和规模、产业壁垒、连锁化程度、大型交易市场规模、流通效率和流通产业集群为测度指标,分七个层面对国内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做了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流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一个与整个流通产业发展和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相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转移持续深入,为空港城市临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基于对新时期国际航空产业、制造业、服务业转移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本文剖析了我国各空港城市临空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在产业转移背景下适宜重点发展的三大临空产业集群:航空运输产业集群、临空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临空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以上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及理论发展时序。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企业迁移调查与区域产业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规模企业迁移会引发产业转移,企业迁移方式和迁移效果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以珠三角企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分析珠三角企业迁移规模与迁移方式,探讨珠三角企业迁移效果及其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FDI和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出发,对二者间关联性进行机理分析之后,利用29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工业企业数据(1986~2008)验证FDI与我国产业集聚水平的相关性,阐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水平,最后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利用FDI推动集群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证分析发现:产业集群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这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生性。随着完达山、飞鹤等龙头企业的发展,黑龙江乳制品产业集聚度迅速提高,在外部效应、网络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下,乳制品产业链上的企业开始向集群区域聚集;资源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开始显现,企业搜寻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不仅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产业集聚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也明显地提高了黑龙江省乳制品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勇 《商业研究》2006,(5):135-137
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引发其它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进而联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行业协会等)。  相似文献   

20.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威胁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皖江地区承接的产业大部分是东部地区濒临淘汰的落后产业。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污染型企业与转入区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证明了类似于污染企业等淘汰型产业有进入转入区的潜在动力。为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入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了相应的制约模型,认为即使引进了污染型企业,只要政府对污染企业设定的威胁政策是可信的,博弈的结果会使污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使污染企业移入带来的环境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