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曾红明 《科学决策》2008,(12):92-93
和汉语文化一样,英语文化也有丰富的典故性成语。所谓典故性成语,指的是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作品等一类的成语。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浓厚的民族色彩,约定俗成,广为民间使用。通过了解和学习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我们能了解到英语受世界文化影响的程度,也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丈化并灵活运用其典故性成语。  相似文献   

2.
高璐  张晓雨  马荟慧 《魅力中国》2010,(35):263-263,25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成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的日常表达与交流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了解中国文化很好的媒介。本文主要讨论汉语成语的翻译方法,根据汉语成语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在不失原语文化特色的同时,更好地为译文的读者所理解,克服在文化因素方面的障碍,使跨文化交流更加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其翻译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移植过程.本文通过基本对应、部分对应和不对应或基本不对应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之间的对应问题,以解决翻译疑难,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中华民族语言之精华--汉语成语。其数量众多,包罗万象。现代汉语成语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封晨 《黑河学刊》2011,(8):30-31
成语是汉语语言中的瑰宝,它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字凝练,意义深远,表达生动。成语不仅仅应用在书面语言中,也在口语中有广泛的使用。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世界渴望更加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因此,成语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翻译成语之前,需要对成语本身进行研究并分类探讨,这样可以使成语翻译研究更加细致、系统。本文立足汉语成语的来源,以此进行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讨论了成语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在日语中有许多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词形完全相同或十分相近,这是由于日语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些词形、词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在意义上有些相同,有些并非完全相同,也有些完全不同。该文对中日四字成语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归纳原因,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汉语、法语,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宗教背景以及风俗典故这四个文化因素方面都对唐诗的法译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这四方面探讨浅析文化因素对唐诗法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良妍 《魅力中国》2010,(6):241-241
研究一门外语时,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非常重要。这个简短的论文,将介绍有关文化差异在某些成语翻译上的体现以及一些看法。在第一部分,将谈到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或典故的一些差异,以及在特定的成语翻译中的体现。第二部分,将介绍成语基本原则。最后,笔者建议在成语翻译中应该遵循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维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使汉语成语在恰如其分的翻译方面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使译文的成语保持原文的形象性,感情色彩,民族和地方特色。汉语成语的维译技巧包括加词法、减词法、引申法。  相似文献   

10.
蒋少琴 《魅力中国》2013,(22):259-259,261
汉俄民族都是在特定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产生了自己的文化,因而文化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作为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人类二者思堆又有其相同的一面,所以文化有其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在语言上时.汉语和俄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二者语言的翻译也就有了一定的复杂性。本文就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的成语来说说汉俄语言中的成语翻译。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的"龙"在西方通常被译为与中国文化内涵完全不同的"dragon"。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来探讨中国"龙"的英译问题,中国"龙"的英译"dragon"简单应用了归化策略,不能正确反映源语文化内涵,是文化霸权主义行为。为更好地传播中国龙文化,对中国"龙"翻译时,可以从异化策略考虑将其译为"Long",树立龙文化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2013年网络新“成语”,阐释了其产生的来源和途径,并结合其一年多来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发展前景.认为,一来它们能否被称为成语尚无定论,二来网络出典能否作为典故仍值得探讨.我们要注意新词语的规范化问题,防止过度滥用.  相似文献   

13.
黎权 《走向世界》2014,(25):12-15
悬梁刺股、凿壁愉光、囊萤映雪、书巢勤学、警枕励志、牛角挂书……中国关于发奋读书的成语典故俯拾皆是,数不胜数,怎么突然就说“不爱读书的中国人”了呢?这一武断的说法,将中国人读书的历史无情地割断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应该成为中国人“爱读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白色"作为英汉民族共同的基本颜色词之一,大量出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它在习语中的文化内涵直接反映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本文分析了"白色"在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中的文化内涵,并分析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原因,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惯用语在现代汉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惯用语的来源主要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经历、 历史典故、 神话故事等,反映了汉民族所独有的价值观念、 历史文化、 社会风俗、 生活方式等内容.惯用语能动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内在渊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与物质生活的贴近性.惯用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变化,惯用语饱含了人情世故和面子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言哲学角度出发,讨论汉语成语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利用语言哲学基本命题在不同语境中实现成语的合理翻译,阐释了"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语言哲学观点。分析了成语的特点和常见的翻译误区,是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合理应用和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佟晓庆 《理论观察》2010,(4):163-164
中国的大学生,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应对高考的压力还是家庭、社会的教育,都有一定的汉语语言文学基础。但是,进入大学以后,非汉语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就业压力的导向,使他们很少有时间自学中国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对当代文化也只是网上观望。因此,很容易出现母语缺失现象。近闻故事两则,颇有感触。一则是某市市长接待外宾,请一重点中学英语教师当翻译。市长在大学读书时是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时不时引用几个出自《东周列国志》的典故,可惜这位比较精通英语的翻译没读过这本古典名著,7个典故有4个翻译不了;另一则是某外商到某市寻找投资机会,为尊重中华文化,在事先准备的讲稿中加上了几句译成英文的宋词,结果某市自己的英语翻译竟然无法把这几句宋词再译成中文,好在某市长有英文基础,为翻译解了围。  相似文献   

18.
虎与文化     
虎,被人们称为“百兽之王”,是世界上的珍贵动物之一。自古以来,它就极具神秘色彩,是受人敬畏的动物。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成语典故、历史故事中.对于虎的描述是相当多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传达信息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在进行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互译时,要关注中西文化价值观、语言文化差异、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策略、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以及外来文化,自觉运用英汉翻译策略,建立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相似文献   

20.
马冬  谢露 《理论观察》2022,(12):121-1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中国政治话语的代表作,它的出版受到了世界的瞩目。在该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运用中国古诗词,成语典故,谚语俗语等典型性的互文性手法,充分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美德以及民族精神。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的出版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人听到中国声音。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析这些互文现象在外宣中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今后中国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好地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