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面板计量等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各行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问题.在样本期间,我国各行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冗员现象,而资金投入不足;在高技术行业、部分传统行业均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创新机会.  相似文献   

2.
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致使资源流动不合理、财富与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文章基于1978年~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偏向城市的制度安排而形成的公共资源分配方式,资金流向及产业政策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毛其淋 《财经科学》2010,(4):94-101
本文利用我国1998—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计量方法就进口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过去的创新积累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进口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高水平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此外,进口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即影响程度呈现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运用面板数据和DOLS方法,对中国1990~2006年间进口贸易数据和专利数据等进行计量检验,分析发现:进口贸易确实能促进中国的技术创新.但有一个前提:人力资本门槛,即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在进口贸易促进中国技术创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洪勇 《当代经济》2024,(1):105-112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265个地级市2002—2021年数据,详细研究了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各种稳健性分析均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此外,在低市场分割水平、高技术创新水平条件下,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小。动态面板的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惯性”特征。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1997—2010年中国30个省(除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城乡面板数据,分别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收入是当期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城镇居民影响更大;物价指数(CPI)也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原因,但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作用的方式不一样,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容忍较高的通胀水平(5%);高房价抑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医疗保健支出制约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通过消费、收入、GDP、财政收入增速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得出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失衡是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之一。在所得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1981-2006年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起诉最多的三个国家的统计数据,通过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进口国经济增长率和汇率与我国遭遇反倾销起诉的次数成负相关;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遭遇反倾销起诉的次数存在正相关性;而这些相关系数能否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经验研究的结论为我国政府制定反倾销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内在要求。笔者采用面板数据,对广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进程、城市偏向政策、要素积累以及产业结构均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创新环境和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和对外开放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环境规制水平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技术创新产生正面作用;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效果则不确定,其中外资依存度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外贸依存度虽然具有正面影响,但存在一定的不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0年~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重庆及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劳动产出比的贡献呈现出区域差异,我国其他地区的技术创新引致的劳动产出比的增长率分别高于重庆地区。因此,重庆地区需要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政策,提高本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以推动重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平  孙灵燕 《经济经纬》2007,39(1):40-43
笔者通过借鉴Coe & Helpman的贸易溢出模型,构建国外专刊申请的技术溢出模型,并运用Litchtenberg和Pottelsbengh提出的国外研发存量的度量方法,对国外专刊申请包含的研发存量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就国外专利申请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专利申请对中国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东、中、西部技术进步的贡献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选取全球87个国家2000—2016年的数据,分析了老龄化与资源依赖如何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并运用工具变量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思路主要基于人力资本这一传导机制,通过计量模型也证实了人力资本在老龄化、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间的传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对技术创新并非阻碍作用,反而会促进一国技术创新发展。然而,资源依赖与大多数研究结论一致,会对技术创新带来消极影响。全球各国应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范自然资源依赖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挤出效应,并且应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象,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9—2013年中国21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污染排放具有循环累计因果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长期内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波动的解释力将超越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0—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使用引力模型构建中小企业资源空间关联矩阵,将之作为空间权重进行Moran指数检验,探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资源空间关联的作用下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并检验了基于资源空间关联的中小企业成长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结果表明:基于资源空间关联的中小企业成长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动态资源空间关联矩阵比地理距离静态空间矩阵更优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邻接省市中小企业成长的误差冲击对本省中小企业成长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夏茂森 《技术经济》2008,27(3):33-37
运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29个省、市的外在性相对交易费用、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型指数,并选取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型对外在性交易费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各区域的外在性相对交易费用也随之上升;而随着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经济制度的变迁节约了交易费用。由于各省、区、直辖市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地理环境等条件不同,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型对交易费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东生 《技术经济》2008,27(8):22-28
本文利用DEA理论与方法,在计算机的支持下,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相关数据,分析研究了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的现状,并提出了我国各大区域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房地产市场非均衡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25个省际数据出发,通过建立3个不同特征的面板模型,考察房地产价格对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的影响及其省际差异。由于行业本身特征与公共政策的时滞效应,未来控制的方向在于正确引导消费者对价格的理性预期,建立与完善经济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万亮 《技术经济》2012,31(2):24-29
简要介绍了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以及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与横向比较,揭示了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9.
Using panel data for Norwegian manufacturing, we revisit 'the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puzzle' for labour inputs. We consider the response of the input of white-collar workers, blue-collar workers, and blue-collar worker hours to permanent changes in output.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changes in output are treated as latent variables. We compare OLS, IV, and GMM estimates of the response elasticities and conclude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changes is essential. Our GMM estimates suggest that the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puzzle' remains for all measures of the labour input also when we consider their response to permanent changes in output. For materials, the output response indicates approximately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This suggests non-homotheticity of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JEL classification : C 23; J 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