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2007年2月,国务院颁布《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这既标志着特许经营的发展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也表明特许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本期“商贸观察”将镜头对准“商业特许经营”,意在创新商贸业态,让特许经营成为市场大省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
郑新建 《经济论坛》2006,(17):123-125
一、商业特许经营的法律涵义商业特许经营100多年前起源于美国,近50年来迅速盛行并日渐国际化。作为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先进的一种经营模式,它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资源配置优化等特点,被证明是适合市场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一种方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特许经营发展蓝皮书》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特许加盟店铺数达12万家,从业人员180万人。中国已成为发展最快、市场空间最大、也是投资者和国外特许经营者最关注的市场。我国目前已有60多个特许经营品牌,特许业中世界前20强企业的70%已进入中国市场,前200强中已有60%进入…  相似文献   

3.
在商业特许经营合同中,开展加盟的企业称为特许人,投资者称为被特许人。被特许人与特许人之间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法律关系,其权利义务除应受《合同法》约束之外,还应受专门法律法规章的约束,《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是目前最主要的专门性规章。综合《办法》和《合同法》关于合同内容的有关规定,投资人签订合同时应特别注意以下情形。  相似文献   

4.
张圣泉 《经济论坛》2000,(19):20-20
特许经营方式起源于美国,目前已风行欧美并逐步向世界范围发展,如今连锁经营也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日渐火爆,不但国外有许多大的商家进军中国市场,而且国内有许多各类企业也涉足连锁经营领域。据统计,1999年我国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加盟的连锁企业销售额近300亿元。有关专家预测,十年后,特许经营占中国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有望从目前的1%上升到10%以上。 一、特许经营的优点 1.特许经营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现代企业对产品开发、研制、生产已投入大量资金,若想再把产品成功的推向市场,取得一定市场占有率已…  相似文献   

5.
WTO与中国特许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许经营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三次商业革命,被美国未来学家《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称之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营销理念。由于特许经营具有能够迅速扩展业务而又不需巨额投入等特点,可以预见,在中国商业的连锁化进程中特许经营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特许经营作为一种现代营销形式,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已经风靡全球,在特许经营的起 源地美国通过特许经营实现的商业零售额占全美商业零售额的50%以上,它的成功令世人瞩目。《大趋势》的作者约翰·拉斯比特认为特许经营是“至今最成功的营销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在上世纪80年代,特许经营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被引入了我国。麦当劳、肯德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北京的全聚德、深圳的面点王等国有品牌也在茁壮程长,中国迎来了特许经营发展的高峰。但是在我国特许经营迅速发展的同时,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7.
景富生 《现代财经》2003,23(6):47-50
特许经营作为一种附条件的交易行为,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重要的经营方式而存在。本文对特许经营构成为竞争限制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应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8.
特许经营在我国大面积普及和发展的时间很短,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投资机会。肯德基作为“特许经营”成功的典范,正被许多企业所模仿。肯德基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它的特许经营模式的灵活选择;另一方面取决于它的中国特色,重视当地文化。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特许经营时要借鉴这两个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许经营的发展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茹莉 《经济问题》2001,(5):40-41
特许经营是近两年在我国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并且以其独特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的特许经营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理论上的认识和指导,盲目发展业务、规范化程度低等,为此需要加强特许经营方面的理论宣传,选择合适的经营组织形式,搞好市场调查,建立健全立法制度,培育中国自己的名牌企业,以使特许经营在中国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末、2000年初中国书界涌起了一阵旋风:出版面向教学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这场旋风的风源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之名推出成果:《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与《〈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使用说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1999年12月10日以“中国案例教学——MBA教育的新起点”为名用整版推出一组文章: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曹凤歧的“中国人编写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11.
特许经营在我国大面积普及和发展的时间很短,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投资机会.肯德基作为"特许经营"成功的典范,正被许多企业所模仿.肯德基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它的特许经营模式的灵活选择;另一方面取决于它的中国特色,重视当地文化.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特许经营时要借鉴这两个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路径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名俭  唐静 《经济地理》2012,32(3):153-156
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步加深和中国旅游市场日渐开放,跨国旅游企业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纷纷加快了对中国旅游市场份额的争夺,使得中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也应充分利用贸易自由化的机遇,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旅游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决策性问题是对可选择路径与模式做出最有利的选择。据此,在中国旅游业现有发展基础上,提出中国旅游企业可通过国际旅游接待、分销渠道构建、跨境旅游服务、管理合同、特许经营、绿地投资、收购兼并等七种基本路径"走出去",并根据服务出口、协议签订、资本投入三个划分标准,提出了旅游出口、旅游契约、旅游投资三种"走出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认为,跨国公司一到中国就发生“异化”,西方商业模式在中国往往要加上中国特色。难道真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初期,往往水土不服,这使得一些在全球化体制中游走自如的强势企业曾经伤透脑筋。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不少企业摸到了“中国关系”的窍门,比如安利、雅芳等直销企业,就对制定《直销法》的机构进行公关。  相似文献   

14.
于公 《资本市场》2010,(9):104-105
<正>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9年度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显示,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百强企业门店总数达到13.7万个,门店总数增长18.9%。百强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而在2009年中国特许经营连锁120强中,上市公司(含母公司)24家,已获股权投资以及有计划上市的企业占到近80%。  相似文献   

15.
对七色花的发展历程,及其作为特许经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特许经营企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特许经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郭春浩 《新经济》2001,(4):97-98
近期以来,"特许经营"成了业界讨论频率较高的热门话题,围绕着这种并非视创却看似新颖的经营方式,有人不禁扼腕暗叹:为什么自己没有早点下手呢?特许经营展会的火爆场面给那些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小老板们带来了一线曙光,在我国首先利用特许经营登陆成功的鼻祖"肯德基"也日益成为众多商家心目当中的楷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特许经营发展及在中国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国内特许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如何发展特许经营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特许经营造就了可口可乐、麦当劳、伊藤洋华堂、柯达、富士等企业巨人 ,无论是被作为迅速扩大生产的方法 ,还是为了达到增强品牌知名度或改善企业财政状况的目的 ,它所具有的低成本扩张的独特魅力 ,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特许经营的队伍中来。一、什么是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一种分销商品和服务的新型商业营销模式。特许经营简言之就是特许者赋予被特许者某种权力 ,使它能采用该组织的名称、机制或技术进行经营 ,而后者须向前者交纳一定的特许加盟费用。特许者通过特许经营可以实现低成本迅速扩张。特许经营对于特许者来说是一本万利…  相似文献   

19.
寅子 《环境经济》2004,(10):60-60
党的十六大之后,建设部相继颁发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就加快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规范市政公用行业市场行为,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政策性规定。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政公用行业市场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任务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2000,(8):61-64
<正> 前不久,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发表了《中国市公司主管薪酬及持股状况综合研究报告》暨《中国企业股权激励状况综述(2000年)》。在这份研究报告中,荣正公司称,本项研究将从本年度开始形成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在每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结束后的一个月内推出,也可以称之为关于(上市公司)企业家价值的一份“年报”,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