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纪坡  马萍 《时代经贸》2008,6(5):131-132
拉萨市政府通过科学决策,制定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通过确定拉萨市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克服和解决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局面,把握城乡协调的过程与阶段性,也有利于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对本地城市化发展实施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及实质的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和信息熵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苏州市为实证,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一体化等评价指标的进行评估,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进展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构建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模式既可以分析不同区域同一阶段、也可以评判同一区域不同阶段的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将对统筹城乡发展、把握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及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笔者主要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类似于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确定主因子的方法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评价各指标及准则层赋权,以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值对河南省2006年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状态进行静态评价对把握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与阶段性及制定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从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构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浙江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2000—2011年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城乡交通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在农村养老和耐用品消费方面存在不足。最后在此分析基础上,针对浙江省未来城乡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文章从城乡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涵盖35项基础指标的山西省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测度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1年山西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整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城乡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一体化均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城乡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医疗和卫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制约了山西省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加速劳动力转移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乡差异为着眼点,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等四个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测度,并提出促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创新途径,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机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放在突出位置.治理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在分析二元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及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6,(5)
文章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分析,深入论述了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适宜的动力机制是城乡一体化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基于城乡等值、制度推进、产业互动、市场融通、要素流动、集聚扩散、空间网络等关键因子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区、经济社会制度制定、选择性集聚与普遍性扩散、推进型主导产业梯度选择、农业现代化、培育城乡市场主体、城乡网络流通道建设等七个方面提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与乡村是两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但二者又相互依存和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中国的城乡关系形成了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城乡相对分离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因素。而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界定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依据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各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其进程的主要因素为制定相应政策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的整合与融合,加快推进城乡社区的建设是一条有效且必经的路径。城乡社区建设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其关键就在于通过加强对农村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本质上要求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的能力,增加享受发展成果的机会。现实情况却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抑制了农民权益的保护,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对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本文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为出发点,对公共财政均等化和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进行分析,通过推进“四个统筹”的发展路径,加快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是世界公认的民生难题,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仅用10年时间,就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但是由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存在,以及制度在制定之初缺乏统一规划,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的特征。这样的医疗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所公认的公平原则相违背,不利于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不利于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是其中应有之义。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全体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近年,在各级各部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地区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探索适应本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但是如何对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并极力推进的城乡一体化在效率方面进行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鉴于此,本文将应用DEA分析方法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效率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世河  章锦河  王浩 《经济地理》2008,28(1):142-146,166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章在提出城乡旅游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特征、要求、制度创新及城乡旅游互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关注与研究,推动城乡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我国不断地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迈进,但仍然面临巨大的障碍,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成为瓶颈.文章通过对几个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模式的梳理和分析,得到一些有利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政府要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法律层面的立法保护和政策支持,统筹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硬件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城市和农村政府的关系;发挥民众和各类组织的作用,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产业关系是城乡关系的核心.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就是通过有效的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促使信息、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两个地域空间、在不同产业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渗透融合、协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本文主要论述了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现形式、当前城乡产业关系存在的问题和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四个维度构建了城乡一体化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定了2011-2020年长三角区域27个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探究时序、地域差异。结果显示:整体上长三角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上海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始终处于最高,江苏9城和浙江9城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较为接近,安徽8城的城乡一体化水平相对最低但近年来提升明显。进一步采用核密度曲线、空间分异图、转移概率矩阵更详细地分析了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动态演进。文章的结论将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