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保障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土地成为了非农建设用地,许多农民失去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使我国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弱势群体一失地农民.当前,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各种冲突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当前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落实城乡统筹战略的具体体现;其次,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最后,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能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在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收入来源——土地之后,他们的生活缺乏可靠的保障,因此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各地刚刚建立起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所做的探讨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指政府将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为国有后,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就业、医疗等问题,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成为了失地农民.就现阶段我国的实情,失地农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农民就业观很难有根本性转变,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政府补偿形式单一,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今征地制度还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必须要建立新型就业培训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型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向城市转移,建立覆盖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农民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逐步为其提供养老和医疗保障。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产资料,世世代代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长期稳定的基本生活来源,因此,应尽快将这部分群体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范畴,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应按照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原则,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方负担的原则,其经费来源可从财政土地…  相似文献   

6.
一、影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约因素(一)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缺乏法律支撑 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首次明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简要论述了当前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问题,建议为失地农民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并为其建立相应的就业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征地拆迁导致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地方因此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妥善处理好工业园区征地拆迁中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震荡,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2005年7月以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入手,使失地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构建了和谐平安发展的局面,为开发区更快更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提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农民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以及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尹根 《中外企业家》2012,(5):147-149
农民市民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融入城市,不仅要在身份上融入,更关键的是在心理上的认同。应从积极引导失地农民更新观念、逐步提高社区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健全失地农民培训机制、提升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加快城市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探讨了失地农民的就业意向、就业选择和社会支持网情况,并提出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转变就业观念、培养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强化就业培训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尤其是未就业的失地农民,是一种介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特殊中间群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身份,但又没有融入城市并享有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力.他们没有土地,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因此,为其建立特殊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不仅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补偿水平,还要进一步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城郊农村三十年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郊特殊的地理位置存在诸如土地粗放经营、失地农民增收困难、减负工作任重道远等问题。建议完善政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对已经失地农民采取特别的社会保障措施;尽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鼓励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等等。  相似文献   

14.
土地流转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一直是土地流转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土地流转中,各参与方及相关学者都积极探讨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决策部门制定规章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要真正保障农民权益,必须建立起能够涵盖农村保障基金、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内容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医疗、教育、养老及保险等社会保障内容的设立可以参考城市社会保障的建立及管理模式。但对于保障基金的创建和管理,可供参考的经验比较少,应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保障基金的经营和管理方法,维护失地农民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深入到恩施市的乡镇村组进行调查,了解到该市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着生活无保障以及就业难等问题,并结合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目标提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土地财政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其中也包括失地农民问题。土地财政产生有其内生因素和外部因素。土地财政不仅扭曲了政府、农民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而且使农民边缘化,造成了农民内部及城乡收入分配的差异。农民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其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当前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选择是:对土地财政行为的产生进行事前控制;加快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明淅产权,逐步推行耕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年底我省出台了《关于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鲁政发〔2003〕115号),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切实维护失地农民根本利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近期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运行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是对土地上所附着的各项社会功能的合理替代,是对依附于土地之上的失地农民的各项权益的显化。以2003年以来16县(市、区)320户江苏省失地农民安置补偿调查数据为基础,剖析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差异,并结合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的意愿表达,构建以社会保障基金为基础,以养老、医疗、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内容的多元化安置补偿模式,以期为提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变革,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构建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形成的原因,指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建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只有建立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