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系列事实证明我国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已迫在眉睫,文章首先阐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西方的三个差异,其次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和金融监管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解析,最后提出架构完善的法律支撑体系是基础、界定影子银行范围、弄清运行机制是前提、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监管范围等防范风险加强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影子银行的讨论和研究愈加深入,影子银行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蕴藏风险的同时也有益处。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若对影子银行持一概否定的态度进而取缔以规避风险,会严重阻碍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分析影子银行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并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创新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使影子银行阳光化。  相似文献   

3.
张磊  祝婧 《中外企业家》2014,(11):96-99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之外的类银行体系。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时的各国将影子银行监管纳入紧急议程。而我国由于特有的国情与经济现状,影子银行具有对传统银行有依附性、集中度较低,普遍度高但规模小、表现形式单一、风险传递的家庭化的特点。针对目前的监管存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局限、立法制度的不健全、透明度过低等问题,借鉴美国、欧盟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做法,我们应从部门协调、完善法律规制和推进信息透明化入手改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进行估算,然后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测度了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分别对影子银行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稳定性指数呈显著的U型关系,而与城商行的这一关系则不显著。从2012年开始,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出银行稳定性拐点,为此需要对影子银行采取适度监管政策,构建影子银行官方数据库,重构影子银行风险导向政府审计风险模型以及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审计。  相似文献   

5.
影子银行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并开始逐步进入各国的监管视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金融监管的方式都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虽然从事的业务与传统银行相似,但在主要的业务所使用的模式上却有一定的差别,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蓬勃发展,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及传统银行构成的潜在风险开始逐渐出现,由于影子银行跨区域、跨行业的业务活动不断增多,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等现象突出,使得世界经济遭受了一定冲击,因此应尽早找出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漏洞,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监管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规范运行程序,确保影子银行有序运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金融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使得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以对接信贷需求缺口的方式实现资产规模总量的迅速扩张,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信用创造和金融的稳定运行。文章从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目前的实际状况出发,探讨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影响的两面性,通过准确把握其发展的根源和潜在风险,就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影子银行的内涵、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以及特点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镜鉴于国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经验,提出了如何监管和控制中国影子银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滕尔越 《活力》2014,(2):59-60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子银行这一概念自此被提出,其风险和监管问题也受到了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而近年来,影子银行开始在中国迅速壮大,在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带给我国金融市场严重的风险隐患。本文从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存在形式出发,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该体系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是监管不足环境下,银行表外业务的一种创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的推手是金融脱媒。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影子银行形成了多元化营运模式,对银行、信托、证券和政府融资等行业的业务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决定了其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体系影响的程度,在大量提供共享金融要素的同时,其金融脆弱性也凸显。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机制及其影响,在违约风险基于会计账户传染的马尔科夫过程假设下,运用投入产出法构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以2007-2012年中国影子银行业务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信托公司部门是主要的风险源,银行部门是系统性风险最主要的承担者,观测期内影子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防控系统性风险应从影子银行业务风险隔离机制、资本与杠杆率监管、信息透明度、宏观审慎框架和风险应急机制等建设着手。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到来,影子银行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近些年来影子银行如火如荼的发展,其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风险,得出防范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对影子银行的临管不力导致的,随后影子银行也走向崩溃.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和管理.在其中国际金融法治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国际上成立了相应的理事会对影子银行进行研究,达成某些决议.国际金融法制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于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对于各国都有影响的影子银行,我们国家出应该积极参与法治改革建设,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8号文件,再次重申了银监会加强对影子银行管控的力度。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从小规模已经发展至数以万亿计规模。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出发,分析其特点及膨胀式发展的原因,就加强其风险控制和监管、治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4.
自2007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影子银行开始在世界各地产生,并逐渐开始向世界传统的银行金融体系发起冲击.当前,影子银行也开始成为我国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随着影子银行的海外业务,在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相对简单和有限的.然而,在一系列连续的影子银行危机、 网上借贷平台的崩溃之后,敲响了影子银行风险的警钟.因此构建完善的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体系,对于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期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进入阶段性高点,近40家发债主体超过50只债券约600亿元的风险规模,暴露出债券组合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等影子银行领域的资产质量风险,撕开了影子银行风险的一角,值得高度关注。中国的影子银行是特定的历史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形成的产物。影子银行一直小规模地存在于中国的经济体制中,但是近几年经历了一次规模的急速扩张。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探究,旨在为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影子银行"被关注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它是一种中介体系,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信贷资金,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一种信贷扩张融资方式。"影子银行"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国内研究认为,"影子银行"不属于银行机构,但却发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开始关注新兴金融实体———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作为传统融资业务的重要补充方式,为社会资金带来了极大的流动性。但是由于其疏于监管,信息披露弱化导致其中暗含了巨大风险,一旦大规模触发,必将引起市场恐慌。文章从影子银行的涵义入手,对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其对财务报告的挑战,以期为信息披露的规范提供帮助,使影子银行真正发挥其积极的经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生银行假理财事件已经过去数月,但其影响尚存,投资者与学者们将目光重新投向缺乏监管的影子银行.截至2015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接近GDP的百分之八十,对我国经济稳定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它是对银行业务的一种补充,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风险,会对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本文主要是理清影子银行的产生原因以及发展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子银行的异军突起、飞速发展,给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高度的繁荣.由于影子银行的高杠杆贷款操作以及影子银行体系内生的脆弱性,成为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影子银行体系的教训给我国金融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我国金融业应循序渐进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注重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实行全面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影子银行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创新金融工具,能够为各类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信贷、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变幻莫测的房地产市场形势以及其它复杂的原因,影子银行的风险也逐渐暴露,这不仅对中国金融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还有可能波及全球经济.房地产行业作为影子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两者互相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了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