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约自由原则是资产阶级三大民法原则之一,然而作为一种思想,契约自由原则可追溯到罗马法时期。二十世纪后,随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契约自由原则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各国立法普遍对契约自由给予一定的限制,以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契约自由思想的形成、契约自由原则的兴起及对其限制,契约自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就民法意思自治原则受到限制的原因和所受限制的表现,阐述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是自由与正义较量的结果,并从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变动和权利的行使四个方面说明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易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合同,或称契约。“契约自由”一直是古今中外法律界公认的传统合同法律体系中三个基本原则———个人所有权绝对原则;个人契约自由原则;过失责任原则之一。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今的民法理念,却更为重视新的三项原则,即:公共利益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中国的法制建设过程中,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合同中仍奉行“契约自由”原则。事实表明,盲目照搬这一原则,会给经济生活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体现政绩,违反中央政府的承诺即与WTO的合同约定,提前开放本地市场;违反中央政…  相似文献   

4.
随着两种新型养老方式的产生,出现了两类合同——老年人与不负有赡养义务的个人、组织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和老年人与营利性养老组织签订的服务合同。这两类合同都是双方基于意思自治而订立的一种合同,但是由于这两类合同具有的公益性质以及契约自由前提假设条件的欠缺,所以显现出了契约自由的困境。为了实现契约正义需要在这两类合同中对契约自由予以必要的限制。本文试图对这种限制的必要性和方式予以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私权神圣"和"契约自由"的私法理论背景下,有人提出"违约也是一种权利",其中或许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给"违约"披上"权利"的外衣果真是对私权和契约自由的尊重吗?本文基于民事权利和违约的基本内涵,分别从法理学、私法和经济法等角度分析评价该命题的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之道;在社会化大背景下,或许经济法的视野和角度会给人更多的反思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产权滥用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他人或社会的公共利益,应对其加以规制。然而,知识产权滥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建立包括民法、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在内的规制体系。其中民法规制主要从法律原则上入手,知识产权法规制则通过界定知识产权权利界限来实现,反垄断法规制旨在从市场行为的调控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7.
罗先斌 《企业经济》2008,(1):190-192
契约自由原则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当每个市场主体都在为着各自的利益而忙于劳动创造时,就实现了契约自由所追求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繁荣。格式条款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价值。"格式条款对契约自由原则产生冲击"只是表象的认识,垄断才是对契约自由原则的绝对的、真正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由于劳动法律出于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之考量,在法律规范上加入了大量国家干预的内容,使得劳动法律兼具有私法与公法之双重性质,因而对劳动合同试用期之法律属性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劳动法理论本身,更应以民法理论为基础。在劳动法范畴,试用期为劳动合同之特别契约;而在民法范畴,试用期为劳动合同所附之解除条件。  相似文献   

9.
自2001年齐玉苓等案件起,民法与宪法的关系遂引起我国学界关注。而2005年底以来《物权法(草案)》合宪性之争更是将之推上高潮。鉴于近几年暴力拆迁、"被"字一语风行等事件背后突显的权利焦虑愈来愈不容忽视,如何正确定位民法与宪法的关系对于真正保障人权意义重大,也对我国即将要出台的民法典的理念重构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潘新宇 《活力》2006,(4):98-98
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也是法律吸收道德观念的开始。它有“帝王条款”之称,因为它既是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断案止讼的依据,同时还是其他民法原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自由和权利,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崇高的目标,但自由与权利各自的意义究竟何在,二者存在着怎样的的界限和关系却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分析有关自由的学说的发展进程谈起,通过考量从自由到权利的理论历程,总结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并试图在厘清二者界限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自由与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权利源于自由(因限制自由而生),同时又表征和保障着自由。  相似文献   

12.
薛生全 《财会通讯》2011,(8):152-154,160
人的伦理价值被排斥于人格的构成之外,即罗马法以财产和地域为基础的身份人格,"财产"之享有,乃是"人格"享有之标志。在古典自然法学说和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的理性与价值得以在实在法中成为人格的基础,财产要素在人格基础上被摒除。较之于法国民法总体财产的"财产能力"或者"财产权利能力"本质而未能扬弃强烈的人格的伦理性,德国民法中的权利能力彻底张扬了人格的权利载体意义,并且为民法的发展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本文认为,财产、伦理要素从人格中不断剥离正是人格平等的历史进程。那种将财产作为人格要素的认识,乃是以否定人格平等的近代法律的基本价值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13.
论契约自由     
全渝滨 《活力》2005,(7):125-125
契约自由作为近代私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是私法自治(意思自治)的必然结果,又是其核心部分。然纵观各国民法之规定来看,契约均归属于债权部分,或者将契约法单独立法以规范债之发生(如我国《合同法》之单独立法,合同与契约只是对英文词contract的不同译文,含义相同)。“因此之故,学说上称债权契约为狭义契约,任何当事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意,称为广义契约。契约原则与契约自由原则的所谓契约,毫无疑问,都是债权契约。”亦即我们理解的债的发生原因之一的合同。  相似文献   

14.
"不当影响"(undue influence)由衡平法发展而来,"其意义乃指衡平法院将对因不正当影响而得来之利益予以排除."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英美法国家的普通法对传统的胁迫的范围拟定的过于窄小所致.传统的胁迫是指双方当事人在缔结契约过程中为意思表示时,一方对他方实施强暴或以暴力相威胁,而迫使对方作出违反其本意的意思表示.胁迫在适用上很狭隘,只限于向契约当事人人身施加或威胁施加暴力,监禁或威胁监禁契约当事人时,才得以援用强暴胁迫求得救济.为了弥补胁迫范围的狭小,衡平法在实践中逐渐确立在缔结契约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有"不当影响"时,双方所缔结的契约得撤销.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民法这个问题学界一直有争论,并且形成了肯定论与否定论两大派别.否定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平等、 自由、 权利等民法基本观念所以不存在民法,肯定论认为,虽然没有形式上的民法但是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不能因为其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制裁就说没有民法.  相似文献   

16.
在税收契约订立、监督和履行过程中,税收契约有用性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些问题,为契约双方提供有利于维护各自权利的"公允"信息,从而有效地保证税收契约的顺利进行。文章以"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税收契约"的研究路径对公允价值计量与税收契约有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翔 《现代管理科学》2011,(1):84-85,97
文章在承认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前提下,认为知识产权滥用实际上是打破了权利本身的利益平衡机制,而规制知识产权滥用是为了重建利益平衡机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以及自由与秩序的调和。而且,在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体系中,反垄断法不是万能的,梳理和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是极为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是不对称、有限理性以及机会主义存在的前提下,契约关系乃企业之本质,是市场经济持续、有序发展的基础。本文从法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古典、新古典和现代契约的特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契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的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的民事法律制度。诉讼时效起源于罗马法。依罗马市民法,诉权不因时间之经过而消灭,但审判官所与之的诉权,则原则上必须于一定期限内行使,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永久诉权与有期限诉权之分。诉讼时效届满,涉及到诉讼时效的效力。诉讼时效的效力,是指时效期间届满后所发生的法律后果。目前从世界各国民法关于诉讼时效的效力规定来看,可分为三种:一是实体权消灭主义,即将诉讼时效的效力规定为诉讼时效届满后直接消灭实体权。二是诉权消灭主义,即时效届满后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格式条款是预由当事人一方为之确定,他方当事人惟得依其既定内容,为加入之契约。格式条款制度的规范意旨在于避免强者利用契约自由压迫弱者,避免单方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