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企业规模异质性与产业集聚: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梅 《经济前沿》2012,3(6):84-100
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本文检验了企业规模异质性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互动联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因素对制造业地理集中具有显著影响。按素密集度对制造业的分类回归进一步表明,上述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劳动力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相关性不稳健,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结果是稳健的。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具有地理集中倾向:大市场集中分布了更多大规模企业。这一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具有规模异质性:小规模企业通过集聚经济,促进生产率提高形成制造业集聚,大规模企业则通过集中分布在大市场而形成制造业集聚。另外,从制造业集聚的驱动力量看,制造业集聚的强化效应与地区异质因素两股力量都在推动制造业地理集中,由此可以判断制造业集中趋势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利用我国2004年制造业企业普查数据,检验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得益于何种类型的集聚经济。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和城市人口规模效应后,小型企业在中等城市和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行业内集聚经济),在超大和特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跨行业集聚经济);中型企业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马歇尔外部经济,但只在特大城市中显著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大型企业即使在特大和超大城市中也很少得益于雅各布斯外部经济。  相似文献   

4.
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利用产业集中指数和产业集中率指标,对1994~200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及其变动进行测度,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上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集聚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区.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总被引:163,自引:0,他引:163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1993—1997年集聚程度有所下降,1997—2002—2003年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是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五省市集中度很高,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总体上看,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以集聚经济理论和企业异质性理论为基础,利用运营在中国17个省份20个制造业二位数细分行业的448家外国子公司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地区经济集聚与企业异质性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研究认为:多样化集聚和企业年龄的交互效应以及多样化集聚和企业规模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显著;多样化集聚和进入模式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不显著;专业化集聚和企业异质性的交互效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集中率及赫希曼·哈菲德尔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对排名在前八位的省市做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很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几个省份.作为规模经济性较强的高技术产业,中国医药制造业只有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才能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装备制造业中7个行业都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但存在相对于产值而言的就业和利润集聚程度偏低情况。分区位来看,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主要集聚地区,黄河、长江流域在内陆流经的地区是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区;东三省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方面具有一定的集聚特征。规模经济、垄断性力量、承接国外转移以及国家扶持政策对于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成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Ottaviano将企业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学中,建立了一个异质性两企业、两区位空间选择模型,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该模型以企业异质性和垄断竞争为切入点,分析了企业生产率差异与集聚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3-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分层线性模型估计了出口对企业获得的集聚经济效应的影响,并进一步把集聚经济细分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用来估计出口对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企业个体特性后,不出口企业获得的集聚经济效应显著强于出口企业,不出口企业获得的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效应都显著强于出口企业,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均是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存在;相比地方化经济效应,不出口企业获得的城市化经济效应比出口企业更强。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和发展排头兵,如何通过提升制造业集聚水平,实现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提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衡面板数据,探究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不同模式集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政策提供更加精准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无论是专业化集聚还是多样化集聚,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都可以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水平提升,而政府干预有助于提升多样化集聚水平。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通过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构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外开放中,对外贸易是其主要内容,与一国或地区内部制造业区域集聚之间关系的研究属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研究的新论题,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对外开放是塑造国内产业地理的重要力量,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力量,产业自身的特征也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转型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和全球化力量,对外贸易已逐渐成为国家间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无论是在国别尺度还是在小范围地域尺度,生产地理的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制造业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作为“松脚型”产业,在市场、政府和全球化力量下不断实现空间重组,对外贸易能促进制造业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也是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本文较详细分析和探讨了对外开放中对外贸易与中国制造业关系机理,研究了两者间彼此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后危机时代下更好地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及集聚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产业集聚的一大功能在于节约成本。以食品制造业为对象,实证考察了区域产业集聚的成本效应,结果发现:食品制造业的区域集聚总体上产生了成本节约效应,但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食品制造业区域集聚的成本效应不仅与集聚度高低密切相关,而且与集聚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高集聚和集聚成长地区食品制造业集聚的成本节约效应较为明显,而低集聚和集聚衰退地区食品制造业的集聚则出现成本上升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企业网络组织的上海临港装备制造业集聚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思  曾刚  李刚 《经济地理》2011,31(2):277-283
产业集群已成为目前发展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式。在装备制造业集聚过程中,产业集群内部逐渐通过企业网络组织的形式加强联系,不断地形成区域装备制造业集聚效应。从企业网络组织的角度,分析了上海临港装备制造业的集聚过程与效应,提出了建设装备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从规模化效应、技术扩散与知识外溢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和创新等四个方面入手,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上海临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网络组织特征。研究发现:上海临港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型装备企业为核心企业群体和以装备配套企业为外围企业群体形成的企业网络组织,但核心企业的本土根植性不强,装备产业集群仍处于孕育阶段。因此,建设公平交流平台,强化集群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集体学习,提高集群成员网络联系的强度和频度,应该成为未来装备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集聚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城市规模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集聚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规模的合理性,并利用2006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说明,城市规模的扩大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从政策操作层面上看,在继续关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支持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发展第三产业来提高城市的人均产出。  相似文献   

19.
蔡武 《新经济》2022,(12):101-106
通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集聚经济相关理论模型,构造城市就业密度等因素影响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二次项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并基于湖南省地级市数据,运用GMM方法对城市最优集聚规模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显示:城市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就业密度之间呈先升后降的倒U形曲线关系,最优城市集聚规模的确存在,且内部三产相比二产的最优集聚规模要大,因为工业的集聚效率明显低于服务业;目前湖南省绝大多数城市尚未达到最优集聚规模,加快集聚将有助于经济集聚效应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20.
刘艳萍 《技术经济》2010,29(2):54-59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企业规模对TFP增长的影响;其次,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我国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最后,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制造业行业TFP增长的作用显著,且产业集聚的作用大于企业规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