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十二五”规划应着力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几个失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积累了一些问题,出现了几个大的失衡或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失衡、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失衡、区域和城乡发展失衡。制定"十二五"规划要着力解决上述四个失衡问题,特别是投资与消费失衡问题,以便更快地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可持续的较快增长。而改革是解决上述几个失衡问题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经济才能转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要下决心推进以下几项改革:抓住国际市场资源产品价格不高的机遇,积极推进资源能源产品价格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引入竞争机制;尽快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向公共财政转型;推进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各项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扩大消费的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考察全球经济失衡内在逻辑和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为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约束机制的缺失、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的失灵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资本流动,不仅导致和固化了全球经济失衡,而且使失衡态势进一步加剧。笔者认为,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矫正全球经济失衡,有效避免危机发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济秩序,就是指处于某一时期国际交往中的闰际行为主体,彼此间为各自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相互竞争、博弈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均衡状态。20世纪未出现,至今依然存续的全球经济失衡,  相似文献   

4.
20国集团成功应对了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变革国际经济秩序也是20国集团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从20国集团的构成来看,以20国集团为载体变革国际经济秩序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成员国协商国际秩序的变革从而构建新的"协商秩序"提供了平台,并成功促进了国际金融秩序的变革。尽管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但20国集团变革国际经济秩序首要平台的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国际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在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过程中也受益匪浅,但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化,全球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停滞不前和新兴国家实力增强等,需要新的国际经济治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资本和产业对外输出增加的背景下,中国也应该从被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转变为构建新的经济秩序,"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构建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提供了可能。文章在区域经济协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功运作、人民币国际化、贸易自由区等方面提出了基于"一带一路"的中国国际经济治理权的构建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融合Grossman-Hart-Moore(1986,1990)产权理论方法和Helpman-Krugman(1985)一体化均衡方法,力图从微观企业层次解释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研究发现:最终产品商对加工企业所有权安排与贸易组织结构的选择,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国际生产组织根源;中美贸易顺差的实证分析支持这一结论。结果表明:中国外贸失衡是国际生产与贸易活动的一种外化形式,只要全球生产贸易格局不变,中美贸易失衡本身就是一种常态;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条件下,解决中国外贸失衡困境问题需要战略转向,重点应该寻求微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一年来治理整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近中期经济工作仍然面临着三个方面的艰巨任务:(1)调整产业结构;(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3)整顿经济秩序。一、调整产业结构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非常严重,调整的阻力也十分巨大。为解决既有的问题,并防止再出现如此严峻的局面,此次调整必需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止,建立起强有力的结构调整政策和制度体系,最终克服产业结构周期性的失衡。因此,调整也是一种改革。  相似文献   

8.
互利共赢开放策略是中国30多年开放的经验总结和指导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受到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和重建平衡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国际金融体系和技术变革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等都要求对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进行调整,可以采取以下转换路径: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参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和加强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9.
人口年龄结构的国别差异和全球经济失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的焦点问题.研究失衡,不能仅关注投资、汇率等层面的原因,还要探求失衡背后的深层原因.本文用由人口年龄结构的国别差异引起的各国储蓄和投资大小关系的不同,来解释各国经常项目的盈余状况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并粗略预测今后全球经济失衡分布的变动趋势.我国目前的贸易顺差其实是"人口红利"期为应对未来"养老"而在海外积攒的储蓄,在老龄化全面到来后,这些海外储蓄还会通过贸易逆差被用掉.  相似文献   

10.
解读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与美联储先松后紧的货币政策等因素促使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加速其向全球蔓延。金融危机不仅重创美国实体经济,而且通过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多种渠道侵蚀全球实体经济,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日益凸现。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应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重建全球实体经济,循序渐进调整世界经济失衡。为此,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刘笑瑜 《当代经济》2011,(17):66-67
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本文以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过程为主线,以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决定因素分析为重点,把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基于收入分配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是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收入分配的失衡,即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且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且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失衡,即中国的生产要素没有按照其对生产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则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还将持续下去.这意味着,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国际收支本身,而是要在制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即通过"对个人放权让利"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以此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内需存在"三重"失衡:宏观上投资与消费失衡,中观上政府与居民消费失衡,微观上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失衡。"三重"失衡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三维"的逻辑结果,即内生于政治绩效之维、财政经济之维和社会公平之维的"三个偏向":投资偏向、政府偏向和城市偏向的结果;因而要实现扩大内需的政策必须是进行"三维"联动机制建构,在短期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动力支撑点、中期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作为制度匹配点而长期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键基础点。  相似文献   

14.
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秩序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从贸易条件的视角审视国际经济秩序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国际经济秩序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2009,(10):30-33
<正>结构失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调结构"将为产业整合注入新动力。在保增长的目标有望实现之际,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运行态势还不平稳、民间投资跟进滞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世界经济结构及格局大变化,促进产业转移及新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地紧紧连接在一起,同时也把风险、危机的传导机制也全球化了,需要有跨国界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在当今条件下惟一的选择便是有关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合作(地区的、集团的或全球的),其体制载体乃有关国家财长及央行行长联席会议制度化,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为应对风险、危机所要求的新机制。重要的是要看到:毋论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G7还是当今G20的财长及央行行长联席会议,其实现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都是在联合国框架外面的新机制,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秩序中出现"双轨制"。如果说G7是对世界旧秩序的一种"突破",那末G20便意味着新世界秩序的孕育。"双轨制"表明其"过渡性",它表明将向确立一种与主权脱钩、覆盖全球的新国际货币为核心的新国际金融体系、新世界经济秩序"过渡"。  相似文献   

17.
回顾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国际经济热点问题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焦点,国际经济理论进行跟踪研究,产生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和探索新的国际经济热点中提出了一些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观点,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问题;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问题;人民币汇率变动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三大较为突出的结构性失衡,即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二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失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失衡。未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以支持产业有机融合为手段,化解产业结构性失衡,构建国际竞争力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经济效益良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从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层面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提高高端制造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的占比,化解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构建化解"虚实结构失衡"的体制机制,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推动虚拟经济的结构优化,防止国民经济脱实向虚倾向,防范长期系统性金融风险;以提升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目的,深化基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与“新特里芬悖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前的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制度性、结构性失衡,是“特里芬悖论”似的重现。根据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条件,从关键货币的市场竞争结构、汇率调节的有效性、国际合作机制、金融全球化下的财富效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脆弱性等角度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首先要解决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双赤字问题,改革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国际合作机制,减少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加速调整的结果,我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外部失衡的体现,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中国在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中的不利现状。本文通过论证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必然性及其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反向冲击作用,审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影响,提出在当前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双依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