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光勇 《经济师》2006,(3):121-122
文章首先提出了四个基础,在这四个基础的框架下,导出长三角以旅游一体化为先导的渐进式改革方式;然后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长三角区域联动的自身优势和特色着手进一步分析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渐进式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张才方 《江南论坛》2006,(10):23-26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历史上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特征.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等,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在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的带动下,经济发展迅猛,一体化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创新,借鉴国际间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从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边界经济的概念,并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浙江边界经济发展提出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以长三角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该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土地与能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小企业经营艰难等问题,充分利用已有的区域经济优势,冲破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加快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保持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陆路可达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县级空间尺度下,采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经济潜力和到上海出行时间三种可达性指标,评估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陆路可达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可达性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进行比较分析,讨论高铁引起的可达性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提升了长三角地区整体可达性,且能缩小区域间可达性的差异;高速铁路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可达性的提升存在差异。整体上,高铁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的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到上海的出行时间的提升更为明显,有利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接受其他区域尤其是上海的经济辐射和带动效应;但对经济潜力的提升则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为明显,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的进一步极化。  相似文献   

5.
泛长三角“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作区域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其运行机制是区域合作机制。长三角、泛长三角都是一种合作区域,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机制必然向泛长三角地区扩展,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2019年,中央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战略地位,发挥着突出的带动作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加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首先借鉴静电场理论,构建创新辐射场模型,对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辐射效应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其次,从时间距离、技术距离和经济距离3个维度探究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以区域经济为增长极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东南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区域相继崛起,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日益凸现.本文将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三个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分析,通过区域对比探索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不仅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力量之一。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交通运输、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似性,导致了各个地区在文化上形成共通性,不仅孕育了区域文化的产生,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计紫藤  张亨明 《经济师》2014,(11):189-190
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既可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又可实现长三角周边省份的加速崛起。文章在阐述了合肥经济圈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之后,着重分析了合肥经济圈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具体模式,即以优势互补、区域共赢为前提,以产业转移、产业合作为主线和以提高新兴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促进合肥经济圈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区域港口物流服务外包业务模式与发展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物流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社会就业岗位的创造等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为探索如何加快构筑与国际港口都市圈相适应的物流外包服务体系,运用"DRCO-钻石"模型,围绕长三角区域各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中所关心的港口物流供应链中的服务外包业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适合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港口物流服务外包的主要业务运作模式,对推动长三角区域港口物流服务外包业迅速发展、扩大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社会就业、推动长三角区域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等具有积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政府职能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关注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区域,正呈现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态势,面对着诸多新问题,尤其是政府也面临着职能转换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丁颖  任旭娇 《江南论坛》2010,(12):18-20
一、长三角区域府际环境合作治理的现状 1.长三角洲地区的贡献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这个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多年来一直都对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实力雄厚、交通网络发达、各类市场发展迅速、中心城市辐射力大,这些都是长三角区域的发展优势。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从城市经济概念讲,长三角指的是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的8个市和浙江省东北部的7个市,核心区是环太湖区域,即上海、苏南和浙北. 长三角区域巨大的人口数量和高速发展的工业产生了大量生活与工业废弃物,远远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使长三角区域成为我国新生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进博会作为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对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科技创新的溢出优化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分析科技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基础上,考察了进博会创新溢出效应对长三角产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完善以承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多要素溢出的环境,协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冯晶艳  徐长乐  潘鑫 《经济师》2008,(3):255-256
近年来长三角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带动中国经济的动力地区之一,其发展特点和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和学习。文章分析了长三角地区近年经济与其具有竞争力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走势和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6.
梁芷铭 《生产力研究》2011,(9):36-37,172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选择。海洋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碳汇能力,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文章分析了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论述了长三角地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低碳背景,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了长三角地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江南 《江南论坛》2004,(3):14-14
从上海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2003年长三角15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中获悉,2003年,长三角15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2774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95%。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达到3627美元。这表明,长三角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全面提升,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相似文献   

18.
人们已习惯于将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统称为我国三大区域经济体。但资料表明,环渤海地区较之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无论整体实力、经济活力、发展速度,还是区域合作和经济融合,都还有相当的差距。尽管多年来,山东在环渤海地区一马当先,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就,但仍难改变环渤海区域整体发展不足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金融治理状况及其整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由于自身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和外部金融环境中各种壁垒的存在,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金融的进一步联动和融合,因此需要对这一地区的金融资源进行整合。该文通过对目前长三角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的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探索了整合长三角地区金融资源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相互开放、有效配置.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差异,就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决定了三大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成为必然.研究表明,珠三角的技术工人可向长三角、环渤海流动;环渤海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高新技术人才可向长三角流动;长三角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实现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除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外,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