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领域的最高奖项,以其获奖成果为研究对象对其他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选取76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果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数据分析,总结现阶段校企合作实践成果的特征,以期获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明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禹 《企业导报》2014,(14):167-168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如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校企合作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做好学生合作教育下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近几年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院校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并未形成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有些学校仅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寻找顶岗实习与就业单位的手段,有些企业也仅仅把校企合作作为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手段,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很难深度开展。因此,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研究高职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浩 《中外企业家》2013,(2S):220-22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最根本内容。本文通过对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教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进一步促进校企教学合作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学校与企业联合,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阐述新时期校企合作的现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探索性的建议,进而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连爱明 《现代企业》2021,(2):124-125
坚持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教育理念,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依托于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产教融合的实施,是职业教育特色教育发展路径,深化职业教育革新,进而彰显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施价值。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立足于校企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校教学的重要层面。校企合作是财经类高职完成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服务外包"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校企双方而言,能达成互惠互利双赢的结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困难。只有"校政行企"四方统一协作,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更好的推进这种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我国财经类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8.
依托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性学院,打造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新平台,这对于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校企共同搭建学、研、产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使校企之间由简单的输送学生的合作模式拓展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合作发展的双赢模式,在校企之间形成相互支持、互相渗透、资源及成果共享的服务平台,实现双方的共赢。在线培训系统的建设和研究为实现此目标提供了空间,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是一种以企业需求和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将高校课堂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实习工作有机结合,是培养适合不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是企业和高校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对学生动手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车辆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模式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总结世界范围内校企合作的现状为出发点,着重讨论分析了车辆工程专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下,校企合作引领了高职教育的重大变革,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成互利互惠目标。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中运用模块化教学法,校企合作是必要前提条件,能够保证工作任务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增强模块化教学法的系统性、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促使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顺利推进,教学效果达到更优。本文探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优势,并对模块化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重点阐述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模块化教学的有效路径,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中职院校教育中,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就是运用多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把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使企业和教师、学生有更多的联系。“校企合作”的持续教育模式,不仅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综合应用人才”,也为国家经济、社会、企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期待模式多样化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展开创新性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校企合作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策略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来,CDIO指导下的工程教育模式在应用型大学推广日渐深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科系早已用实践践行现实意义上的工程教育。本文分析了学院计科系中ERP方向中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工程教育模式,并详细分析了工程教育宏观模型中的各个角色的处境,探讨了如何有效地搭建校企合作的渠道,高效率地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改革,分析总结了有效的搭建校企合作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一个ERP教学改革的例子来说明了CDIO在应用型大学中的深化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调研,结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系在多年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成因,探讨了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罗伟 《中外企业文化》2023,(10):211-213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来源和实践基础。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推进高职院校青年意识形态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析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新。首先,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指出了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筑牢思政教育阵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提出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新,包括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主体”、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课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两股力量”等方面。最后,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探讨了以“场景思政”为切入点的意义和价值,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场景营造与运用能力,拓宽并更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鞠成晓 《当代会计》2021,(10):42-44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但很多高校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方式面临的问题,并以A学院为例,探索了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及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大多数学校都实行了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学。高职院校在专业和产业的订单培养、教学模式和企业合作利益进行衔接,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有效的利用资源,形成“双主体互动、校企双赢”的教育模式。这一条双主体的育人之路,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学校担任校企合作的管理人员,对此方面有较多的经验,本文就校企双主体教学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双赢模式,必须积极探讨并构建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目标设计、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完善的必然趋势。文中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实际案例,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和成效。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变革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发展成了目前的发展潮流,新产业、新模式、新方法逐渐成为教育活动里的主题。对此院校也要深度结合着市场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对于物理专业而说,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办学的优势,深化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深度适配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此本文以物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为切入点展开深度探讨,明确了物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背景,分析了物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物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发展目标及融合教育思想下物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最后给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本文的研究内容为新时代校企合作办学的课程改革及横向的课程实践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