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一方面要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有着多元性和主体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应概括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需要弄清几个理论问题:一是需分清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界限;二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以要素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三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只是要素参与分配的前提条件;四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以不同生产要素掌握在不同主体手中为前提;五是弄清楚生产要素的"贡献"含义.文章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收入量的具体规定,主要应由市场供应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确定.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曾经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应当说,与十五大相比,十六大关于分配制度的论述又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传统体制下实行的是一种名义上实行按劳分配,实际上是略有差别的平均分配的单一型的分配机制。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改革率先启动,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此后,从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及分配理论的不断创新,对收入分配的认识不断深入,收入分配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2013年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标志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体现了现阶段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必须充分认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努力探索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本文在明确个人收分配制度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指出要正确处理好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的关系.走出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误区,既肯定活劳动的重要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承认其它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开拓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新领域,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经历了以打破平均主义推进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共同富裕等阶段.通过改革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来源多样化.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然面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初次分配秩序混乱、再分配机制不健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公平、公正、公开作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使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商》2015,(44)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收入与分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由平均主义演化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来,如何实现财富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公正,是人们现实关注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国内收入分配问题现状及原因,从核心、内涵以及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资本论》分配理论,以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段,概括了当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为我国当前如何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卓  段云 《商业研究》2004,(15):34-36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关系是正确理解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础。目前关于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关系的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按劳分配只有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一起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才能共同决定劳动收入,从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我国居民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郝鑫 《北方经贸》2012,(9):8-9,11
生产要素所有权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前提和依据。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统一或分散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有重要影响。分散的要素所有权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充分条件。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区别在于非劳动要素所有权的分散与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具有分散的要素所有权的前提下,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是劳动成为分配的唯一依据和尺度,非劳动生产要素具有统一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1.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解放劳动生产力,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十六大报告阐述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原则,这不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关于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有必要将按劳分配区分为探索型按劳分配与理想型按劳分配,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实施理想型按劳分配所需要的"马克思条件",但可以实施探索型按劳分配。目前学界普遍将按劳分配的比例范围等同于公有制的比例范围,但理论与实践都表明这不过是一种可能性极小的"刃锋"情形,由于存在"示范效应"与"失范效应",二者更可能不相一致甚至背道而驰。当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所有制问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阶段而非局部阶段来看待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将两类经济的融合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定义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衡量公有制与按劳分配问题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的收入分配仍然适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政策。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贯彻实施 ,现阶段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收入水平 ;二是对科技工作者的个人收入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三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燕补林  赵阳 《商业研究》2004,(24):11-1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不可动摇的分配原则。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按劳分配制度 ,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形式和特点 ,才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国BtoC电子商务便利店配送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阶段BtoC电子商务网站商品的购买以普通消费者为主,其消费具有顾客数量多、个体消费品种多、居住位置分散的特点,由此决定了BtoC电子商务配送呈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难以单独考虑配送的经济规模,配送成本较高。本文通过对BtoC电子商务配送及便利店发展现状的分析,试图找出中国现阶段两者结合的可行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叙述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之后,提出了必须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及腐败问题,构建有效收入分配通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调整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总体上仍处于投入推动型的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城乡市场分割现象依然突出;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流通手段和营销方式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环节较多、损耗较大、成本较高;消费环境有待净化;新兴业态质量有待提升。商贸流通业应加快调整发展战略,加强改革创新和文化建设,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推行现代化流通方式,开拓服务领域,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引导物流要素合理配置,重点培育城镇消费。国家应加快实施税制改革,推进金融与商贸流通业的融合发展,从而使商贸流通业有效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过时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我们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国方针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平均分配的沉痛教训的明确纠正,符合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列宁的思想。文章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追求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合理分配;效率优先不是不要公平,而是不能把公平放在首位和并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指导思想不能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能变;缓解收入差距扩大,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必须与体制改革相结合,必须联系实际、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
目前,非实体性生产要素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日益突出。作为一种非实体的生产要素,管理劳动者具有稀缺性的特点。管理劳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实体性生产要素为特点的生产关系结构,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财富分配关系。因此,管理者的收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获取工资,另一方面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