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聚集经济理论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典理论,本文以聚集经济理论是否适用于小城镇经济发展为线索,分析了聚集经济原理及其利益来源,并以湖州市织里镇童装生产这一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分析了相关产业的聚集状况及产业集聚带来的有利方面,通过分析和实证的方法说明聚集经济理论同样能有效地应用于小城镇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常聚集经济的形成使得当地的经济能够可持续的稳定增长。根据产业的不同特点,聚集经济分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传统经济聚集和以信息产业及生物制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经济聚集两类。比较两类聚集经济的外部环境、聚集形态以及聚集经济中企业的特点,提高对两类聚集经济的认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聚集区持续、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聚集经济理论是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典理论,本文以聚集经济理论是否适用于小城镇经济发展为线索,分析了聚集经济原理及其利益来源,并以湖州市织里镇童装生产这一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分析了相关产业的聚集状况及产业集聚带来的有利方面,通过分析和实证的方法说明聚集经济理论同样能有效地应用于小城镇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聚集经济问题与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 《商业研究》2005,(2):48-49,151
“聚集经济”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思想 ,“聚集经济”的本质是通过规模经济来获得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应用“聚集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特点和不利后果 ,探索实现我国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围绕人力资本聚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力资本聚集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因为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因为资本聚集本身固有的协调性会影响区域经济的走势。本研究以人力资本集聚理论和国内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支撑,对A地区对新兴产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针对A地区人力资本集聚的发展现状指明了一系列可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问题,同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常聚集经济的形成使得当地的经济能够可持续的稳定增长。根据产业的不同特点,聚集经济分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传统经济聚集和以信息产业及生物制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经济聚集两类。比较两类聚集经济的外部环境、聚集形态以及聚集经济中企业的特点,提高对两类聚集经济的认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聚集区持续、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合作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数字经济产业聚集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正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根据数字经济产业范围的界定,运用空间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围绕“一带一路”沿线67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所构成的8个区域,以各区域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出口额和高科技出口额作为数字经济产业观测变量,从区域不平衡状况、区域空间相关性和局部分布特征三个维度,应用泰尔指数法和空间相关性检验分析沿线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程度以及总体和局部区域的聚集特征。结果显示,沿线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长期极不平衡,且总体处于低聚集状态,而局部不同区域间的聚集程度差异较大。通过格兰杰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沿线数字经济产业聚集程度的变化与沿线区域经济密度、区域人均GDP的增长之间存在“引致变化”关系,虽然这种变化关系总体呈正相关,但局部不同区域的相关性差异较大,表明“一带一路”数字经济产业目前已呈现出聚集发展趋势,但由于总体聚集程度较低,对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不足。运用经典的OLS模型和空间SAR、SEM模型,对沿线各区域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发现,网络外部性对沿线数字经济产业聚集的影响并不显著,“本地市场效应”外部性仅对沿线信息通信产业聚集影响显著,而制约“一带一路”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呈显著负效应的马歇尔外部性、雅各布斯外部性和自然禀赋外部性。“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建设跨区域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构建高科技产业生态圈,提升国民“数字素养”。我国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应重视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对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大循环带来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发挥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对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把区域数字经济产业的不平衡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让“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方共同获利。  相似文献   

8.
聚集经济是促使FDI不断向一个城市集中的市场力量,而聚集不经济是阻止FDI向一个城市集中的市场力量。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两者作用机制正常发挥,有利于一国FDI在空间分布的协调发展。运用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1999-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土地市场的特殊性,聚集不经济不仅没有阻止在华FDI向一个城市聚集,而且对FDI空间分布产生反向扭曲作用,这不利于在华FDI空间上的合理分布。为了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工人工资、削弱土地市场的垄断性,以引导FDI向内陆自然条件较好的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9.
产业群外部聚集经济和内部企业的规模经济是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对于技术要求不高,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制造业来说,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滞后性会导致聚集经济中的企业过度竞争。只有在实现聚集经济的规模性的前提下,完善产业政策,进行聚集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治理过度竞争,实现聚集经济与同产业群企业的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9):275-276
本文以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影响健康产业聚集的因素,如自然禀赋、技术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人力资本和产业集成商等,采用案例方法考察影响因素交互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系统对健康产业聚集的影响,验证本文所建立的健康服务业聚集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聚集经济的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集经济是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实现的。通过对中国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下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指出城市规模结构、小城镇和城市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给出实现聚集效益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有关于FDI如何影响绿色发展的文献往往忽略经济集聚的作用,文章构建"FDI-经济集聚-绿色经济效率"的逻辑框架,并基于2004~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FDI对绿色经济效率扮演着双重角色,其既通过产业结构产生负面效应,又通过经济集聚与节能减排技术发挥正面效应;(2)FDI总体上有利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这得益于经济集聚在削弱FDI产业结构效应的同时,强化其节能减排技术效应;(3)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地区,当经济集聚适度时,FDI与经济集聚能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促进绿色经济效率;当经济集聚超过临界值,全国与东部地区呈现拥挤效应,而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效应,由此致使FDI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曹群 《商业研究》2012,(8):175-179
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协同性分析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趋势。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正向的区域金融集聚或区域经济增长冲击最终都将带来相互的正向响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检验了不同滞后期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区域金融、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均需注重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论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群智 《中国市场》2008,(15):131-133
浙江经济以企业集群为特色,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以地方产业为特色的区域品牌。本文从浙江产业集群现状出发,分析了构建区域品牌的必要性,提出了从政府、品牌层次和行业协会三方面来构建浙江区域品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与集聚分别是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核心,而新贸易理论舍弃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石:要素禀赋差异。很少文献研究比较优势与集聚在产业结构与贸易模式的同时决定,而相关文献可按基于专业化的分析、基于垂直关联与外部经济的分析、基于经济地理的分析三条脉络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考察了我国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结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良好的知识基础、研究与开发投入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结构组成的区位条件赋予了广东、浙江等少数几个省份技术创新活动的初始优势,具有区位锁定效应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在自我增强中成长,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我们对技术进步的源泉和技术创新活动地区分布的认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促进地区间技术和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集聚效应对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胡霞 《财贸研究》2007,(1):44-50
本文从外部经济、知识溢出和社会资本等角度分析了企业集聚、经济集聚状况、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并利用分层线性模型(HML)检验了集聚效应对服务业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程度对服务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城市区位也对服务业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东部地区城市比中部或西部地区城市的服务业生产效率高,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推动力强;中部和西部具有同质性,二者对服务业效率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