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言志,这种风尚在白石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姜夔的诗歌风格独特,在南宋诗坛上别开生面且有较大影响,其诗在保持当行本色的同时,整合融汇词法,使槎枒干枯的诗风向清新纤美、率直通俗的诗风转变,并运思精密,风格高秀,深情绵邈,独饶风韵。  相似文献   

2.
分析的李白《静夜思》和艾兴多夫《月夜》,比较中国诗歌的整体美与西方诗歌的个体美;中国诗歌的宁静美与西方诗歌的动态美;中国诗歌的自然美与西方诗歌的人为美;中国诗歌的意境美与西方诗歌的逻辑美。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具有美学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景林君从浩淼的海那边漂到翠绿的岛上来已好些时日,他是先沉浮躁动于商海一阵子,尔后再静下心来认读这岛上的椰树和大海的。感悟着这新鲜的椰风海韵,感悟着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触景生情,情溢于海,发而为诗,便构成了这部闯海所得的《潮之声》。  相似文献   

4.
郝文新 《魅力中国》2013,(8):339-339
本文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说起,介绍了闻一多先生关于新诗的“三美”理论,分析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分别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鉴赏评价。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轩鸽的新诗集《暗夜横渡》,通过对当下城市生活的诗性扫描与叙述,批判了现代化进程中凸显的物质主义思潮对人性的异化及其导致的世态人情之异变,进而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本质与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中,尤其在诗歌中更为常见。诗歌与隐喻紧密相连,隐喻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诗人常常通过隐喻来使内心的感情图像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丁尼生的诗歌《橡树》中的隐喻。通过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诗中的隐喻特征和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相似文献   

7.
格里塔·斯托达特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女作家.其诗歌具有悲伤迷人的怀旧情结,同时兼具忧郁理性的特质,这使得格里塔在作品创作中很少放纵自己的情感.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将女性所具有的细心谨慎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诗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本文将其生平背景与创作风格,从其诗作《连衣裙》对其诗风作的简要欣赏,体会其创作意境.  相似文献   

8.
王保民 《中国高新区》2011,(12):165-165
甘泉 这是一眼枯并.曾经涌流不停,而今虽已干涸。仍不失却当年的风情  相似文献   

9.
表现"及时行乐"主题的诗歌在中英诗歌中都十分常见,而且中英诗歌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异同点也十分突出.本文选取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马维尔的<致他娇羞的女友>与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两首诗歌,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中英诗歌中的艺术体现,分析了这一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哲学思想最主要倾向是佛学;他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维新变法激进派;他在《仁学》一书中创说了“佛家大同思想”。  相似文献   

11.
《走向世界》2012,(13):77-78
【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译文】孔子很少谈利而赞成命和仁。 The subjects of which the Master seldom spoke were: profitableness, and also the appointments of Heaven, and perfect virtue.  相似文献   

12.
胡珀 《魅力中国》2009,(15):96-96
穆旦的诗歌常表现三个基本的主题之一"残缺的我"是最具现代意味的。它来自写于1940年的《我》,传达了现代社会个体命运的残缺及孤独本性。本文试通过对其中"我"的内涵,意象选取,对当下看法,思想情感表达等四方面与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分析,一窥由两种不同思潮引导下的诗歌的区别联系。  相似文献   

13.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从<诗大序>的"关刺比兴"发展而来.就陈子昂理论形态的贡献而言.他并没有提出系统的理论主张,他的理论也没有被当时人作为理论武器指导创作实践,还不能将他放到开一代新风的位置上,他是众多积极反映时代审美意识与创作观念的文学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杜怡琼 《魅力中国》2013,(34):58-58
《礼记》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一篇著作,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关于美德的一种发扬和继承,不仅在社会上流传甚广,而且对前世今生的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礼”有利于陶冶情操,有益于当代社会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引我们未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能准确、完整地再现原作意境之美的译文是好译作.语言本无穷尽,译者应发掘语言巨大的潜在表意功能,努力实现原诗意境的转移和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形式及其他特征.文章就意境与形式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比较了拜伦的名作--的两篇译作.  相似文献   

16.
该文结合19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并从狄金森传世的诗作中,寻找列狄金森独身创作诗歌的缘由.并进一步探讨了狄金森在这种社会背景中的思想变化,使之一反传统,在诗歌创作中另辟蹊径,成为现代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张岩岩 《魅力中国》2011,(4):154-154
对古代诗歌的鉴赏,不仅要求学生能感受诗歌的美,而且还要能言说出这种美。  相似文献   

18.
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朱蕊 《黑河学刊》2013,(6):39-40
明初,中日交流中有一些日本僧人被谴谪寓居在云南,僧天祥、僧机先、僧大用就是其中的三位。三日僧与当时许多在滇的文士交往密切,在诗歌上互相切磋酬唱。他们的一些诗歌被沐昂所编的《沧海遗珠》收录。三日僧诗歌虽各有所长,但大都有宋元遗风,清新婉丽,不失为明代云南诗坛的佳作。而且诗中流落出的故国怀思、天涯孤寂的愁苦更令人动容,也成为明代诗坛上一抹亮丽的异色。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所著《京华烟云》以道教思想为切入点,通过英文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风貌。同时,此著也是林语堂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