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为配合邮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邮政储莆转存款利率关系,提高邮政储蓄机构资金运用能力,建立由暗补转换为财政明补的补偿机制,人民银行新出台了邮政储蓄老转存款(即2003年8月1日前转存人民银行的邮政储蓄存款)分期转出的改革措施,实行新老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政策,老的邮政储莆转仔款执行年利率4.131%,新的执行年利率1.89%。为了解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政策实施情况,近期我们针对四平市邮政储蓄老转存款转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邮政体制改革的精神,2005年年底人民银行决定将邮政部门在人民银行的邮政储蓄老转存款,以2003年7月底的余额为基数,分5年转入新存款户,第一转出年度转出基数的10%、第二转出年度转出基数的15%、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邮政储蓄超常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推动邮储改革,2003年9月,人民银行出台政策,对邮政储蓄在人民银行转存款实行新老划段,2003年7月31日以前的转存款,仍然按年利率4.131%计付利息,2003年8月1日以后新增转存款,按年利率1.89%计付利息;同时规定,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存款新增的部分,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为了解政策执行一年以来邮政储蓄业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宝应县邮政储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邮政部门依托其网点和服务优势广泛吸收储蓄存款,并积极转存人民银行,对增加央行基础货币,促进金融竞争,搞活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市邮政储蓄业务超常发展,增势强劲,引起了各金融机 相似文献
5.
央行对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新老划断分户管理后.邮储存款增长势头锐减,央行利息支出增幅下降.邮储资金流向发生变化,但亦存在新老存款划而未断.干扰货币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我省邮电部门自1986年起开办储蓄业务,截到今年6月底止,共设置邮储网点417个,吸收存款4.72亿元。他们发挥点多、面广、营业时间长、存取方便的优势,深受城乡广大储户的欢迎,为国家吸收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已成为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邮政储蓄业务系人民银行委托代办,人民银行付给邮电部门手续费。从1990年1月1日起,改为邮电部门自办,邮电部门吸收的储蓄存款转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支付转存款利息和保值储蓄存款贴息,不再支付业务手续费。邮政储蓄自成体系后,有利于邮电部门加强经济核算,提高干部职工的吸储积极性,对于进一步办好邮政储蓄起了一定作用。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研究解决。一、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2003年8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邮政储蓄转存款体制改革邮储资金新老划断后已历时8个月,其政策效应如何?笔者以婺源县(以下简称婺源县)为例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8.
9.
邮政储蓄业务在我国有其曲折的发展过程,近年发展势头迅猛,有其独特优势,但也有妨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本提出三个不同设想,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邮政储蓄改革受困的几大问题 1.邮政储蓄获利空间不断缩小,部分网点面临生存危机。2003年9月1日,央行对邮政储蓄存款实行划段计息,邮政储蓄为寻求较高资金收益,对超出2003年8月1日人民银行转存款余额部分采用了上存省邮政局的办法,省邮政局按照2.7%的利率按季计付利息,仍低于此前人民银行4.131%的转存款利率1.43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全国邮政储蓄出现了超常增长的势头.调查发现体制转换、存款利差、差异性战略、时机掌握等是邮政储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但违规揽存依然不可小视.由于汇兑转存和利息转本,使得邮政储蓄增长中存在浮夸成分.邮政储蓄过快增长给储蓄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震动和风险,进一步规范储蓄市场就成为金融监管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13.
邮储银行将分羹农村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竞争市场的边缘地带将成为邮政储蓄银行必争之地。开拓农村金融服务新的渠道,涉足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领域将成为邮储银行的业务重点,可以预见邮储银行的业务将更贴近农村,更贴近农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马理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3):28-32
邮政储蓄是一项金融业务,但现阶段却在业务、技术与管理上受到非金融机构的制约,并承担着补贴邮政亏损、保障邮政体系正常运行的繁重的社会负担.本文首先介绍了两银行假设下的分离均衡;然后结合20世纪90年代的"揽储大战"分析了邮政储蓄的错误市场定位导致的对甄别机制的破坏和金融动荡;同时解析了现行体制下邮政储蓄经营效率的三重损失;最后提出解决邮政储蓄难题的权宜之计与根治之法,并进行了成本比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中国居民储蓄现状、结构及其增长原因。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增加、投资渠道不畅、预期收入不稳定是居民注重储蓄而不是消费重要原因。由于人均储蓄水平还很低,居民储蓄分布也极不均衡,目前,稳定居民预期、保持较高储蓄率仍然是必要的,一味地强调通过分流储蓄来刺激消费并不妥当。在未来收入、投资收益率和公共服务数量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相关的体制改革才是适宜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储蓄资本化、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资本金增加与宏观经济增长——从资产负债表角度的一个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融资格局正由严重依赖间接融资的均衡向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的新均衡转化,其间发生着居民储蓄存款的资本化,即居民储蓄转化为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资本金,经济增长表现为资本更加充实的增长。文章发现,储蓄资本化,一方面使得工商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仅短期内下降,但长期潜在的负债能力增加,同时权益融资的增加使得工商企业有压力扩充资产规模,另一方面,储蓄资本化,商业银行上市融资后资本充足率提高,进而有能力扩张信贷,权益融资的增加同样也使其有压力扩充资产,这样,供求两旺,信贷坚实增长。文章认为必需进一步充实经济体系中的资本金,同时也要研究清楚经济周期高点、通胀压力较大情况下大量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很快上市后其资本金增加所潜在的扩张效应及其宏观后果。 相似文献
18.
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使邮储资金服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扩大邮储小额贷款业务规模,保障其健康快速发展,将小额贷款办成一项客户称心、企业受益和政府满意的"三赢"业务,真正起到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笔者对新乡市所辖辉县市等支行贷款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出口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鼓励居民减少储蓄大胆消费成了国家一项重要的政策.我国政府采取了利率政策,希望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变化来影响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结果却不令人满意.为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各因素影响的程度,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相关理论,利用1981年以来我国部分统计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起了我国居民储蓄的模型,得出了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并量化了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程度,其结果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存贷款利差结构变化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商业银行存贷款实际利差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实际利差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据此评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冲击。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可能采取非理性价格竞争手段扩大市场份额,并通过增加信贷规模方式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对此,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加强通过间接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