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非常严峻。许多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已构成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贡献的乡镇企业增速下滑;户籍屏蔽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正规就业的劳动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加之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身数量很大,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受阻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按照转移方式的演变,可以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转移濒于停滞阶段,内部转移占主导地位阶段和全方位转移阶段。同时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定量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全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和引致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而我国仍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国外比较,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研究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通过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分析,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历史阶段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扣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扣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现状,然后逐一分析三种主要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四级的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级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级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其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本分析了我国农业刺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指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乡镇企业以及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与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8.
曹兰英 《全国商情》2006,(6):107-109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利、不畅通的反映,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职责缺位和缺失的反映。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明确职责,有效作为,扫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成、机理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概念本质上有所区别,当前我国更具实践价值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中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两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进行内部消化,绝对剩余劳动力的外部转移重点在城乡“中间带”。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不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追求和心态也各不相同。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上,要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制订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认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政策性因素、市场性因素、个人禀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就业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观念、心理因素、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原因。就业结构演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效应起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的二元经济现象又十分突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留滞现象。本文对就业结构演变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结构演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有两种理论可供借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数量,决定了任何单一转移理论与途径难以奏效。当前城市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限的,农业开发消化的剩余劳动力也是有限的。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城乡统筹,多途径转移。城镇化与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长期出路,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关系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这对于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农村积累起大量剩余劳动力.本文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面临和必须妥善解决的难题。“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基本思路。实现的具体途径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但总量巨大,而且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如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减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的原因,依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关系我国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重中之重。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落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保障,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将为劳动力转移及工农业协调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入手,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现新的困难.我国现有的城市偏向政策极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此,应该积极发展农村技能教育,调整农村二元保障结构,通过农业内部消化就业和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