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视角下具有一定的优劣两重性.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基础,但是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给其造成了一定的困境.那么如何以发展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使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好的助力作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2.
泉畔有梵音     
郑连根 《走向世界》2009,(21):29-31
对古代中国而言,佛教是彻底的异域文化.佛教能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属奇迹.须知,佛教诞生于印度,在印度与中国本土之间,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要穿越这条高耸的山脉实在是太困难了.可是,佛教竟然穿越了"世界屋脊",奇迹般地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3.
李松 《魅力中国》2011,(7):274-274
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积极适应中国国情,融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在佛教的众多分枝中,当今以少林寺的最为声名显赫,成为中国佛教在国际社会最为响亮的一块招牌。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少林寺称得上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少林寺为例,谈谈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寺院经济不是佛教与生俱来的产物.佛教寺院经济在中国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和长期制度变迁的结果,期间受到了国家权力、文化习俗与佛教本身戒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文章回顾了寺院经济在中土形成产生及其制度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寺院经济在当时历史情境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四、3.14事件背后的"文化冲突"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文化与"政教分离"的人类文化大方向的冲突   现在再回到3.14事件上来.说到这里,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以"民族领袖"和"宗教领袖"自居的达赖及其集团自1959年叛逃至今,究竟想干什么?……  相似文献   

6.
"红歌",最简单地说就是革命歌曲,是一种红色文化形态,它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威部分.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看,"红歌"是红色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体现出了革命精神、理想信念等等.要进一步认识"红歌",就必须把"红歌"纳入红色文化这个概念(范畴)来认识.那么,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不断地选择、融化、整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上所能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的概念是开放的,会随着时代进步历史变迁更加丰富.深入正确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是认识"红歌"的前提和基础.本人在这里能说的"红歌"是界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屈斗争的不同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  相似文献   

7.
"齐白石"的证券化悬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件清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你说值多少钱? 最新的价格是5,5亿元. 但如果把瓶子从拍卖场拿到交易所里,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11月22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下称"天津文交所")鸣锣开业.几乎就在同时,致力于文化艺术品"份额化"、"电子化"的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下称"郑州文交所")亦获得河南省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的批准成立,预计明年6月正式开始交易.  相似文献   

8.
《经律异相》和《法苑珠林》是六朝到唐初佛教类书的两部代表性作品,他们反映了六朝和唐初两个不同时期的佛教知识发展状况。《经律异相》与《法苑珠林》二书的分类差异展现了佛教知识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步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动态地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的历史轨迹,客观上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发展过程中的整合历史、融合文化差异等特征,具有重要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但从总体上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中,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上,毛泽东比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造,实现了语言的转化,邓小平则是在毛泽东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着重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真正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第二次的成功结合。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过程,而这个中国化的过程又是佛教一步步被社会化的过程。在宋代,士大夫们参禅学佛,非常兴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士大夫禅学。从士大夫禅学的发展及特征可以看出,宋代佛教在唐代佛教发展的基础上,朝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向社会各阶层传播,引导人们实现心灵超越与社会参与的统一,从而陶冶了个体和群体的审美观念,丰富了儒道的理性思维;同时,也在与儒道的融摄互补中,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它并不像基督教在传入之初就有自己一定的体系,而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并时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斗争与反斗争中,逐步走上了儒释道相融合的道路,慢慢地中国化、民族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期推介     
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其形成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源泉,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与成果创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军荣,通过《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一文,指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上讲,能否融入当地文化、实现商业模式的本地化,对于从事跨国经营企业绩效的提高和风险的规避是极为董要的.本文从跨文化冲突的视角,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商业模式转换与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文化的作用,以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禅宗佛祖中,毛泽东很欣赏六祖慧能,称他是一位“使佛教中国化了”的人。毛泽东很推崇《六祖坛经》。还经常向别人宣传六祖的身世和学说,赞扬六祖对佛教的改革创新精神。毛泽东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相似文献   

15.
任何国家在进入信息社会的时候,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都会发生冲突碰撞,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碰撞却尤为激烈,具体体现在天理与人欲、有限与无限、伦理与技术、前喻与后喻、现实与虚拟、封闭与开放、纵向与横向、繁琐与简便等十个方面.这种冲突碰撞激烈化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悠久、中国社会的非常态发展、中国社会转型任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也就包含着他对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从中国传统"和"文化对邓小平决策思想的影响的视角来探讨邓小平理论的文化渊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点式"和"线式"呈现,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英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带给英国人民的神秘与憧憬、恐慌与畏惧、冲突与融合.在全球文化交流背景下,通过了解"他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对解决文化冲突、实现世界文化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阎烨 《中国集体经济》2007,(26):146-147
中国的"城中村"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较为普遍的现实状况."城中村"社区异质性和特殊性的文化特质,有助于人们理解对其改造时所遇到的"两难困境".文章通过对浙江绍兴上虞地区"城中村"人口状况的调查,应用社会学冲突理论和腾尼斯"社区和社会"理论,分析"城中村"社区的一般文化特质,最终为和谐改造"城中村"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俄饿战争中俄国的失败与日本的胜利,震惊了中国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他们看到了立宪国家所进发的强大国力,纷纷疾呼学习日本.其学习的内容包括了政治、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师日"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至"文革"前,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文化革命"进行了艰辛探索.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化革命",经历了一个由先进文化取代腐朽落后的旧文化到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识的文化建设,再到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阶级斗争的嬗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得与失,是我们进行当今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