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人才环境划分为经济、科技、社会和生活环境四个方面,以2012-2017年6年为时间区间,选取25项指标,利用熵权法构建辽宁省人才环境指标体系。对此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据此提出优化辽宁省人才环境的政策建议:树立人才观,把人才环境建设置于战略层面;加大政府投入,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回流。  相似文献   

2.
2017年1月,江苏"人才新政"出台后,各人才工作部门及全省各地围绕新政26条出台执行意见,完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完善"人才新政",取得更大成效,文章研究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在人才政策的高度上争创新优势,围绕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激励完善人才政策,围绕促进多梯度人才建设优化人才政策,围绕促进人才环境建设健全人才政策,切实保障人才政策落实有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共如皋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与新途径。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如皋市科技局紧密围绕"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机制,有利于人才创业的氛围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为主题,为建设"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强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是为了给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进一步提升人才对地区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运用PMC(政策一致性)指数模型的政策评价方法,对东北地区青年发展型城市现行的人才政策进行分析,并与高人才指数城市的人才政策做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人才政策整体较为科学合理,对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人才晋升、金融支持与海外人才引进等方面还存在欠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人才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焱 《首都经济》2014,(12):63-64
记者从朝阳区委组织部获悉,北京市推出《关于北京CBD建设国际高端商务人才发展区的实施意见》,朝阳区将通过建设北京CBD国际商学院、出台高端商务人才发展和服务等政策,助推国际高端商务人才发展区建设,力争到2020年,把北京商务中心区建设成为国际商务人才高度聚集、人才环境高度优化、具有全方位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区。  相似文献   

6.
李军 《改革》2011,(11)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厘清众多支撑金融发展的条件。全球各大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历史表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人才集聚程度、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支撑政策等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重庆市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应从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和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金融基础设施投入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出台相应人才政策引进国内外高级金融人才、加强金融业务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中心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城市实力和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人才是第一要素。以南通为例,分析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人才需求取向,通过对南通区域经济中心建设过程中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支撑体系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不理想,人才管理和人才政策不健全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加强人才对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聚焦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梳理南京市在企业培育、人才发展、活动氛围、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和成效,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南京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和基础,提出下一步推动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积极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深圳是我国首个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其发展经验值得学习。本文梳理深圳本土创新型企业腾讯的发展阶段,分析深圳在产业政策、创新氛围、高交会与风投体系、人才政策和城市创新环境方面对腾讯的影响。发现深圳浓厚的创新氛围为腾讯诞生提供宽容环境,而高交会和风投体系的完善给腾讯的成长创造条件,而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创新环境建设则贯穿了腾讯全部的发展阶段。最后,基于深圳建设经验,总结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李军林  许艺煊  韦天宇 《改革》2021,(2):128-145
借助我国2004—2016年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法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对我国城市间的科技创新差异展开综合分解,研究发现:财政科技投入、人才引进、信息化建设和营造整体创新环境这四类创新政策均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创新水平;比较不同创新政策的重要性可发现,政府的科研资金支持是引导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其后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政策,整体创新环境方面的政策影响力目前虽然最小,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政府支持创新的资金投入方式发现,资助科研单位的原生创新,实现产学研合作,比直接补贴企业更有助于扩大城市科技创新建设的成果;此外,我国多数地级市政府的科学事业费支出仍然偏小。地方政府引导科技创新,应在打好不同创新政策“组合拳”的同时,重点加大对科研活动的资金支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地方科技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要建立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就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营造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政策法规环境;加大服务力度,营造让人才安居乐业的拴心留人环境;突出企业特色,营造让人才施展才华的建功立业环境;加强人文建设,营造使人才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从浦东的实践看,主要在于把政府人才工作立足点转到促进自主创新、促进重点行业发展上来,把政府的人才政策聚焦到核心企业、核心人才上来,把政府人才工作重点放到人才发展的环境建设上来,实行政府人事管理与人才开发适当分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苏州市的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才发展环境得到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文章基于苏州人才政策吸引力现状,分析苏州人才发展和人才政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探索提升苏州人才政策吸引力的具体举措,提出从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拓展政策服务覆盖面、完善人才政策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人才政策落地保障机制等具体措施,推动人才政策有效落实,从而进一步提升苏州人才政策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要使一流人才流向民营企业,关键是要营造民营企业人才创新环境,发挥企业、政府、社会的共同作用,推进和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企业激励共赢环境、政策法制环境、体制机制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环境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新区》2010,(10):122-123
为进一步优化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和工作,落实人才强区战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政策,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6.
从“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个维度,并细化为九个指标对上海市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了考察。经过分析得出综合结论,上海在执行引进海外科技人才政策方面,取得的成绩一是为人才发展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推动了海外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但是还存在着国际人才的集聚度很低、对海外一流人才吸引力不大、人才制度和发展环境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等不足。  相似文献   

17.
《重庆与世界》2017,(14):20-22
<正>为更好吸引外籍人才来渝务工、创业,重庆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6月6日正式实施《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14项出入境政策措施》。这些出入境便利政策的实施,为外籍人才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助推本地企业引进更多外籍人才。对在重庆自贸试验区工作,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经重庆自贸试验区推荐,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重点探讨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通过人才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创新高地的建设。围绕高等教育机构、政府、企业三角融合模型下的合作与互动,剖析人才布局现状以及国内外人才中心发展案例,从高等教育机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培育人才政策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人才战略布局以推动区域创新的实践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创新和一流大学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4月24日,2014全欧高层次人才太仓创新创业对接会举行,94位来自欧洲的精英人才来太对接。太仓市委书记王剑锋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小刚主持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大丰等出席会议。王剑锋指出,太仓将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打造一流的广阔舞台。他表示,太仓将给予更加优惠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把落实兑现政策作为工作重点;给予更加完备的创新载体支撑。中欧高层次人才交流中心会长张云,在太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企业代表、华欧(苏州)三维  相似文献   

20.
林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就必须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林业替代产业的建设,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改善和建设国有林区投资环境?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即充分认识改善和建设投资环境的意义和作用;政府应当在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重要职责;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关地区形象"的观念,建立诚信环境;建立工业园区,发展园区经济,构筑跨越式发展的新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重视本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