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构建将是一个从贸易、投资、产业集群到区域生产网络,从区域生产网络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在稀缺条件下实现要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有序配置和自由流动不仅有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要素资源禀赋的价值实现与增值,还可以通过空间集聚的自我强化作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变化,进而为"一带一路"沿线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为"一带一路"由走廊向一体化的超越提供稳定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东盟的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东盟近期的经济一体化目标是实现区内零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的目标是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东盟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三个"共同体",实现"东南亚一体化"。此外,东盟还积极推动"地区对国家"、"国家对国家"和"地区对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使东盟在亚洲以至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3.
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 《当代经济》2011,(18):104-10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同时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卓有成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一体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之一,它有效地为区域生产要素顺畅流通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  相似文献   

4.
宋宏 《经济师》2011,(4):6-8
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从2010年到2011年初,国家密集地批复了近十项区域发展规划,显示出从国家意志和战略层面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2010年11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等单位在安徽芜湖举行研讨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王茂林先生专程到会。借与会之机,笔者专访了王茂林先生。  相似文献   

5.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我国跨省域、不同行政区单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广东"双转移"战略则是我国行政区经济体制下典型的地方政府经济干预行为。两者启动时序相关,战略目标存在交集,空间范围存在重叠,因而在交集领域与重叠空间就会形成"政策协同效应"。通过比较不同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构效应差异来识别行政区经济与一体化经济的空间效应,数据显示广东"双转移"战略的行政区经济效应明显,并部分抵消了泛珠区域合作的一体化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6.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使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理念。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使地理相邻地区外化为一个发展整体,以取得较明显的规模经济和降低过高拥挤成本的"双赢"。目前江苏产业的空间发展正处于倒U形曲线的后半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有利于实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协调发展与共同发展。该文以经济地理的研究为视角,探讨了江苏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如何实现空间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北经济当前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要求各省区联合起来。构建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地缘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是东北区域一体化的前提保障。要实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要实现组织制度创新;二是体制创新;三是模式创新;四是驱动模式转换:由政府推动型为主转向经济促动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西欧经济一体化迅疾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为此,深刻认识和认真分析西欧经济区域化的问题,吸取它们的成功经验,对于形成我国区域经济的科学格局,加强区域经济内部的联令,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一、西欧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我们的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在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虽然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也使  相似文献   

9.
尚海洋 《生产力研究》2013,(11):125-128
21世纪能够参与经济竞争并且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是大城市和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群体。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大城市和形成一体化城市群体的竞争。只有大城市和形成一体化紧密联系的城市群体才能形成足够的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一体化的研究现状与确定兰白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与配置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确定兰白经济一体化的产业整合程度。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对推动甘肃省的"中心带动战略"、推动兰白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在此之前,河北省提出加快建没"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部署,这是京津冀合作步入黄金期之后,顺应绿色经济发展潮流做出的战略抉择.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许多亟需突破的理论和实践瓶颈,各界对此极为关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为广大读者奉上了一本重要的参考读物,将大大深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推进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难以作为"与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主导亚洲经济"态势使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难料。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得到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支持。对中国来说,积极推动RCEP组织建设,不但有利于创建长期、稳定、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更符合建立以亚洲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协议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了具有特色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启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新时期。2010年9月12日ECFA生效,2011年1月1日,ECFA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启动。ECFA是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亚太地区经贸自由化的浪潮下签署的,不仅能够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对我国"十五"时期区域差异特征的深入分析,认为由于计算口径和生活费成本的影响,各地区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异小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本文认为,"十一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的公平化.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廷根 《经济师》2006,(6):65-66
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发展,成为两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文章认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条件,既有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有政治利益的驱使,还有文化、制度等利益起作用,是多种利益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单靠市场需求推动是不够的,政府必须主动参与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得到各经济体认可的和共同遵守的国际制度作保障。简而之,强烈的利益追求、政府的积极主导和国际制度保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对物流业发展构成新的约束.物流业发展可以促进"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必须重视物流业的发展.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在理论上构建了与"两型社会"匹配的区域物流一体化战略框架,并以长株潭为例,提出了一些解决目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视角下发展物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京津冀13个主要城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发现,城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保持相对稳定,金融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升的基础上差距进一步扩大,13个城市在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方面的差异大于金融服务使用情况方面的差异,两种作用的叠加导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加大。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应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机遇,促进金融资源溢出到河北;加大互联网普及,以数字普惠技术缩小京津冀差距;针对重点人群普及互联网知识,以大数据征信夯实金融普惠的基础;促进金融服务形式多元化,有效发挥保险的作用;建立"京津冀普惠金融基金"和"京津冀扶贫联合担保基金",三地联动撬动扶贫资金。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宋巨盛 《当代财经》2003,(2):111-113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之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客观上使长江三角洲区域迫切需要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尤其在区域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发展、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议、区域主要城市之间的点轴开发及区域城市的网络化发展方向更要注意加强协调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晓辉 《经济纵横》2004,(10):30-33
本文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结合长三角的现状 ,提出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于阳  朱云鹃  朱学星 《技术经济》2011,30(12):75-80
基于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利用区域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以安徽省相关城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为背景,计算了归入泛长三角地区的安徽六市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及经济联系隶属度。根据计算结果,对安徽六市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提出了安徽六市参与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双圆模式"以及与其他城市进行经济合作的具体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