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城市综合承载力仿真模型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了呼和浩特市未来10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变化,得出相对较优方案,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解决呼和浩特城市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休闲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新兴主题,而水休闲旅游本身的规划模式和经营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生态循环程度。旅游活动的发展势必造成对城市水域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空间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研究也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扬州古运河风景区为例,在分析景区地理资源和旅游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构建水休闲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指标,并利用木桶综合推测法计算出风景区水休闲旅游环境综合承载力,为生态循环型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步骤中的开发条件评价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8—2018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Moran系数、核密度估计建立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时空分异演进分析。研究结论如下: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城市之间承载力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现出向中高水平的路径依赖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提升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应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协同发展,创新机制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曹飞  郑庆玲 《技术经济》2016,(9):99-105
构建了包括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的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值法的TOPSI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测度了其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单项承载力。得出如下结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属于短板要素;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基本上呈从东向西递减的梯度分布;各省城市综合承载力与人口城镇化率的位序基本一致,但综合承载力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率。最后提出,提高城市承载力既要统筹空间均衡发展,也要统筹各单项承载力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文化带纵贯中国南北,跨6省2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城市综合承载力角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演变情况。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所含8省(市)、大运河文化带所含87个城市三个空间尺度的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在2010—2017年呈"N"型变化,空间上呈现出沿海高内陆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并且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强市明显高于周围普通地级市。通过空间分析得到Moran′s I值发现,大运河文化带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高—高""低—低"为主呈聚类分布。最后,文章认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要从补齐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城市间的协同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等方面入手,提升发展潜力和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7.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兴起,使得海岛城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构建适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趋势的修正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舟山市为例,仿真测算了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2年舟山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为138万人,与当年户籍人口相比,显示出存在巨大的城市发展潜力;在2012~2021年,各发展方案下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趋势不同,其中经济优先型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在2021年最大。  相似文献   

8.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段12个核心的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2010—2016年各节点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段节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节点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但各节点城市之间综合承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实力、城市行政等级、GDP民生含量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规模对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系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城市整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文章从土地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6—2014年的历史数据,对兰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和城市综合承载力供需指数比的变化趋势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4年,兰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总体呈现逐年向好趋势,但土地承载能力不足影响着兰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水资源、交通、人口和经济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分析和均方差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表明,土地承载力逐步成为影响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首要因素,各子系统的供给方面总体上要高于需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潜力和空间.据此,对增强乌鲁木齐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现代城市面临诸多承载挑战的现实出发,运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TFAHP)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界定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并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其次,设计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再次,选择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处理方法;最后,指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状态,以期为城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9)
文章测算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为切入点,选取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人均GDP和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内生变量,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的VAR模型,采用天津市统计数据,对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研究入手,构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1991-2011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正确认识并有效地实现城市可持续性,成为了城市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议题。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可持续性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同时,系统化地介绍了承载力评价、城市代谢分析、福利核算以及综合指标体系四类常见的城市可持续性研究方法,讨论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未来的城市可持续性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城市面临的诸多承载挑战的现实出发,界定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与结构,设计了城市综合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分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预警指标数据处理方法,并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预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研究城市生态承载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发展经典Logistic模型的改进,研究了城市在不同承载力支持下的城市生态可承载机制。  相似文献   

17.
毕婉君 《当代经济》2016,(11):70-72
本文从中山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依托单指标“短板”因素理论和指标体系法,探讨中山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预警机制.研究表明:人均建设用地预警处于危机状态,且近6年危机程度加剧是中山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短板”因素,人均耕地处于预警状态是主要限制性因素;中山市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及建设用地地均GDP等经济指标的逐年上升,土地资源对未来发展的约束效应将进一步趋紧,城市的发展宜以资源节约为重点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城市承载力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命脉,分别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就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四方面阐述城市承栽力的内涵,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的贡献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实证部分对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天津市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基于天津市城市承载力进行现代服务业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环境承载力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文章梳理了国内外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出目前承载力评估方法主要有指标体系法、供需平衡法、系统模型法以及环境容量法四大类。分析了当前评估方法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我国环境承载力研究方向应集中在三个方面:完善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建立分区分类的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体系和实现环境承载力的业务化应用。  相似文献   

20.
岩土工程涉及范围广,基础和地基、边坡以及地下工程都属于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岩土工程条件,同一城市不同区域的岩土工程条件也不尽相同。城市中心区作为整个城市流动人口最为密集的心脏地带,其在岩土工程条件与桩基承载力方面的要求都比其他区域更为严格。本文就结合赣州市的案例对城市中心区的岩土工程条件及其桩基承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