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对财税体制改革问题表述长达900多字,可谓浓墨重彩。中央对财政的职能定位提高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表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财税体制改革,将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财政新定位: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亮点之一,是对财政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第一次将财政的地位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今后实施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治理整顿,核心是治理通货膨胀,要求把年物价上涨率降到两位数以下。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了实现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董事会规范化的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但因代理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过高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加以解决。因此实现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既要重视公司内部治理体系,也要注重外部治理体系,为国有企业在竞争性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下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基于此,结合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案例的分析,试图探讨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必须做好相应的路径选择。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是一个从卡理斯玛权威转向法理权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治理的现代化就要在党的建设、参与主体、政府职能、法制建设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寻找路径。  相似文献   

7.
推进“德治、法治、自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次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以来,浙江省桐乡市委、市政府从县域科学治理的高度出发,立足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比之"人民"一词,"公民"的概念似更合乎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及法治中国的要求,但两者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并不针对"人民社会"展开讨论,而只是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阐析笔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包括其语义、由来、理论内涵和实践发展,并尝试辨析若干对公民社会的误读。要而言之,笔者把公民社会理解为包含社会组织、社会价值、社会场域和社会法权四个不同向度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架构之一,其所彰显的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民主体性,乃是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对治理现代化及其衡量标准的解读,本文将公民社会与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认为实践中正在推进的社会治理创新,乃是从上下两个方面推进公民社会建设进而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势必要求各级干部在思想观念、领导能力和工作方法上有新的提升。一、干部理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系统观念,是全面理解、持续推进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社会现代化必须掌握和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动实践的总结和凝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必然体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中国路径,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基本内容,着力处理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体系、领域布局、古今内外关系,在实践中统筹推进国家治理各环节的优化、各主体的能力提升,统筹好国家治理在观念、制度与行动诸层面现代化的衔接、互动,凝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林涛 《江南论坛》2021,(4):30-32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基础单元和细胞,是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最后一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近年来,南京市秦淮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将治理重心下沉到城市末梢,初步形成了“两赋两强”“双做双增”的街道与社区集成改革模式,为探索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深化改革及中国走向世界的背景下,现代化城市治理需要商事法治的引领和保障。商事法治优先保护当事人营利行为,是提升城市经济治理能力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建设现代型的制度宜居型城市,需要在行政主体、商事主体、其他主体间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实现市场化分权和社会化分权,并充分发挥多元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保障作用,使法治成为城市经济治理中最为显著、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城市治理的价值观是实现城市成为人类追求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活价值三者的和谐与均衡的地理区域,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生态治理的标的物是空气污染、河水断流、植被破坏。现代的科学技术可实现工业零排放、不发生化学和尘埃污染。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河水断流是由大面积道路硬化所致,同时也导致植被破坏。治理的工程方法分别是为减少汽车使用而建设公共交通系统、蓄积雨水持续补给河流、绿化等三类。城市生态治理的制度设计要实现激励相容目标,其理念是把官员的政治市场行为转变到经济市场行为上来,制定发展城市生态产业制度,设计政府出资建设改为企业出资,政府实施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跨国公司治理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董事会的结构及运作、对经理层的控制、市场治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企业文化的凝聚机制、财务审计机制、利益相关者治理等方面,构建了一套评价跨国公司治理模式的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跨国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跨国经营.  相似文献   

15.
企业网络的治理边界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企业网络治理边界的确定不仅要考虑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成本,还要关注核心技术和获取垄断优势等相关要素的经营活动效率范围.确定治理边界的核心思想应该把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纳入到整个网络中来,即将价值链上能实现最大增值的环节置于网络内部,并借助网络成员间的互信与稳定协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网络内的各结点也同样依此原则形成其治理边界.  相似文献   

16.
秦寒 《当代经济》2024,(4):103-108
乡村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避免乡村治理低效而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基于乡村治理和共同富裕的内在耦合,探究共同富裕对乡村治理在目标取向、理念转换、主攻方向和遵循原则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更高期待。目前,乡村治理助力共同富裕仍面临着乡村治理主体流失、农村内部居民收入马太效应风险增大、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难题。基于此,从治理主体、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等三个维度来探讨乡村治理助力共同富裕的对策: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凝聚乡村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在农民收入上,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打好共富乡村建设的组合拳;在公共服务方面,构建多层次供需契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筑牢共同富裕的生活屏障。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健全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其包括高层的国家、中层的省市和基层的县乡村三个层次的内容。乡村治理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当中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也是其薄弱环节。只有筑牢基础,整个体系才会稳固,进而实现优化。乡村社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取得了长足发展,城乡融合、群体分化、利益调整、观念更新……一方面刺激了乡村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另一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当前大数据这样的新形势背景下,如何妥善解决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迈向乡村善治之路,切实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当前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设承前启后,既是经济建设的延伸和深化,又是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的基础和铺垫。把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一方面能够解决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确保初战告捷,凝聚民心;另一方面又能引领经济、政治改革,重新凝聚新的增长动力,重构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建设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是中国后来居上的法宝,是共产党凝聚人心的旗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人间正道。  相似文献   

19.
叶冰  朱燕 《江南论坛》2000,(1):14-15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因此当前探讨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运作方式和完善途径,对推进国企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人治理结构的演进 早在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工业化迅猛发展,在美国和欧洲地区的企业中对资本的需求和风险日益增长,单个投资者已不能适应这一趋势,因此就逐渐产生了把资源凝聚在一起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的出现,使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迅…  相似文献   

20.
汪延明 《经济师》2011,(10):32-33
公司治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司治理文化建设的需要,对公司如何进行制度安排、引导公司遵守法律法规、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整合资源、预测趋势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文章围绕公司治理文化的内涵,探讨了公司治理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