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方法研究农村宅基地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大都市郊区农村宅基地规划和整理提供依据.金山区农村宅基地具有总量大、规模小、形状不规则以及聚集度和连通度差等景观格局特征,反映了农村宅基地空间布局分散、集约性差、用地浪费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据此提出了科学编制新农村规划、创新农村宅基地整理机制及加强农村宅基地布局管理功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飞  王印传  陈影  许皥  刘长路 《经济师》2009,(6):226-227
伴随着我国农村由小农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内容。文章从华北平原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博野县为例,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博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整理模式,包括合并中心村整理模式;村庄整体搬迁模式;村庄内部整改模式;郊区城镇化体系模式。要把不同整理模式与区域自然条件、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措施。综合甘肃省经济、土地、环境等因素,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分为6个大区,并结合6个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区情况的整理模式,并从作业模式、组织领导模式、资金筹集模式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对农村居民点整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以及土地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利用人均建设用地测算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该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结果表明,望城区各乡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2~0.5之间;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2 749.81 hm2。应根据各区域现实潜力大小来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以便提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以旗县为单位,在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人均用地指标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进行测算,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整理潜力进行了类型划分和效益评价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整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安徽省灵璧县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为例,分析了灵璧县目前经济发展和土地使用现状,即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和整理,提高集约程度和使用效率,以期为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提供运作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张正峰  赵伟 《经济地理》2007,27(1):137-140
定量地反映和衡量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掘其利用上潜力的大小,可以为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及其来源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自然和现实转化两类潜力。其中自然潜力评价指标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扩展可利用空间、改善农村生存条件两方面选取,现实转化潜力评价指标则从区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建房周期、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选取。同时在界定各指标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8.
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测算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樊芳  刘艳芳  张扬  侯贺平 《经济地理》2012,32(4):119-123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划分山区、丘陵、平原三类地形分别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资金修正系数与农户搬迁意愿的修正系数,并将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测算的理论潜力修正为现实潜力。结果显示: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仅为理论潜力的57.07%,其中山地地区潜力不能释放,而平原地区是潜力释放主要区域。结果表明了资金与农户整理意愿对潜力释放具有显著影响,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应根据现实潜力大小安排重点区域,以便取得较高整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是开展居民点整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居民点整理项目投入的依据,对居民点整理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文章以山东省文登市侯家镇为例,对其38个农村居民点的宅基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对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出:居民点中宅基地比例较小、户均宅基地宗数偏高、单宗宅基地面积较大、宅基地隐性交易突出以及闲置状况严重等特点,并根据上述特点归纳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存在四个层次,即闲置宅基地潜力、一户多宅潜力、户均宅基地潜力和宅基地密度提高潜力。最后,在分别计算出各层次潜力基础上,汇总得侯家镇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81.37公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存在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①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主要有农村宅基地转型理论、空心村理论以及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等,这些理论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和挖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多被界定为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其主要测算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三种;③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的主要依据;④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挖潜政策措施主要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三个。今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理论研究亟需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以搭建新的框架,加强理论框架对潜力测算方法的指导;②潜力内涵应更加注重整理增加土地面积的表述,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的修正需更加系统,潜力分级指标需更加有针对性;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三个政策与农村居民点挖潜关系的梳理,为潜力挖掘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方法保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大都市郊区农业的生产经济、生态环境、文化休闲、社会与就业保障四大功能界定,分别从规模、效益、强度三个内涵属性方面各选取多项指标,构建了大都市郊区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近郊昌平区、远郊密云区为例,对其2010—2019年来农业多功能性发展进行了对比评价与潜力转化分析。近年来昌平区和密云区的农业多功能综合水平整体有所提升,农业绿色生产经济功能呈逐渐弱化态势,生态环境、文化休闲、社会与就业保障功能则不断上升。昌平区、密云区的农业多功能性潜力转化也呈现出阶段性差异和功能结构异质性特征。昌平区、密云区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应因地制宜,采取多主体、多时空、多属性的多维发展策略,应对不同区域绿色发展下的市场需求与生态保护战略要求,强化不同功能属性,提升总体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庄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运营及建设成本不断提高,提出重构传统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迫切要求.以咸阳市为例,选择5个典型镇,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踏勘基础上,分别从人口、设施、土地和村庄建设等四方面对农村居民点作了分析,认为农村居民点体系受地形地貌、交通条件、耕作半径、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农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和公共设施的经济门槛影响,应按照“重点镇-中心社区——般社区”3级体系进行重构.结合典型镇,提出了不同条件下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农村建设、征地制度改革等政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涉及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土地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北京城市郊区居民点整理模式多数都以“农民上楼”为特征。在对其特征、存在问题及利益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出现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居民点整理后增值利益分配机制与监管体系的内在缺陷,进而对京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利益协调及其格局优化进行探讨,并探索北京市城乡结合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途径和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4.
户外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其布局与区位、市场化运作等经济因素有关.同时户外广告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址会受到来自城市规划、工商及市容景观管理部门决策的制约.可见户外广告分布格局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索户外广告在城市不同区域内的布局,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观,也可以对户外广告的设置进行分区域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采用基于AHP非数学模型方法,以四川省旺苍县木门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角度分析项目区各项目指标体系,并综合评价整个项目区的综合效益.主要结论是,该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最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景观效益稍弱.  相似文献   

16.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出数量多、分布零散、利用粗放等问题,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束缚。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景下,亟需对其空间布局优化进行研究,以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科学管理。在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构建优化布局的四级等级体系,从微观上设计优化布局的三种模式:城乡融合型、中心村重构型和产业优先型。并在Mapgis软件支撑下,选择典型区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微观空间布局调整。  相似文献   

17.
在解释城乡融合发展效应机制的基础上,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空间效应4个维度,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3—2018年望城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提炼出其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并评价该模式下城乡融合发展效应。研究表明:望城区城乡发展同步推进,探索出了城—镇—村三级共推、产业—空间—制度多维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望城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整体上较强,尤其在经济效应方面较为突出,不过,早期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不够,导致生态效应呈下降趋势,城—镇—村的联动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特色优势也有待进一步强化。建议统筹编制城镇村发展规划,切实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污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替代型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普遍重视。中国在有机农业方面的研究更加注重宏观与中观层次,缺乏针对微观的农户心理因素的研究。农户的决策心理因素受到其禀赋条件差异的影响,文章应用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针对农户禀赋条件对农户决策心理影响的研究表明,农户有机农业生产决策心理受到的影响随农户的禀赋条件的差异而变化,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务农年限较短农户的生产行为、有机生产方式的吸纳度相对容易改变。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群  龙花楼  罗明  王军  古志新 《经济地理》2003,23(6):822-825
论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选取坡度、地下水位、土壤盐渍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整理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整理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整理措施则要防止林草地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防止耕地沙化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未利用地整理措施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注重林草地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能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效益评价和项目后评价的状况,从项目的业务绩效、财务绩效、效益绩效出发,运用AHP-FCE评价方法原理建立了一套适合政府财政投资项目的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成都市温江区土地整理项目具体实例对其土地整理项目的各项绩效进行了评价,验证了此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验证结论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