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任何人写章都不可能一挥而就,他必须经过一个反复思考,反复修改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推敲过程,亦即去瑕舍瑜的过程。章学诚在《史通义·杂谈》中说得好:“琢玉为器,可弃之玉未必不良于所存也,玉人攻去而不惜,以为瑜而无当,不异于瑕也;制锦为衣,所割之锦未必不美于必留也,锦工断弃而不顾,以为华而无当,不异于敝也”。这一段话形象地阐述了修改章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就是既要善于去“瑕”,又要勇于舍“瑜”。  相似文献   

2.
梁煦 《企业文化》2007,(5):70-70
没人敢保证自己100%比下属高明。任何一个有上级的人,都有着一个类似的需求:来自上级的肯定与嘉许。然而,即便自己有这样的需求,也并非就能轻易地满足下属同样的需求。这不仅是推己及人并不容易,更因为上级“居高临下”较容易发现下属的不足,而又由于所谓“优点不讲跑不掉,缺点不讲不得了”之心理,使批评、鞭策甚  相似文献   

3.
杨智 《民营科技》2007,(2):44-44
倾听不同意见。是我们党科学决策、纠正失误、为政廉明的根本保障。但实践中,有的为政者或厌听谔谔之谏而压之,或怕“引火烧身”而躲之.或不分瑕玉而从之,可见,倾听不同意见,要乐于听、敢于听、善于听。  相似文献   

4.
善用人短     
马力 《质量春秋》2006,(2):40-40
一位专门从事人力资本研究的学者说过这样的话:“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8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这个人的缺点和不足。”这话既有新意,又富哲理。  相似文献   

5.
善用人短     
一位专门从事人力资本研究的学者说过这样的话:“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8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这个人的缺点和不足。”这话既有新意,又富哲理。  相似文献   

6.
杨光盛 《乡镇论坛》2013,(28):27-27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干部在开会向下布置工作或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常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俨然有一种“语言大师”的风范;而在下农村与群众交流时,往往变得笨嘴拙舌,只会简单的寒暄,如“家里有几口人啊”“收入怎么样啊”“有没有什么困难啊”,尔后,便不知道怎么往下聊了,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了。这种状况与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7.
赵毅 《基建优化》1998,19(4):41-42,46
工作十几年来,虽然笔者在设计及工程管理岗位磨练出了一定的处理工程实际业务的能力,在所在单位也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但是每当看到自己投入了很多心血的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不尽人意的缺陷时,本该轻松的心情倒显得极为沉重起来:“为什么当时未考虑到?否则决不至如此!”──确实,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项新建工程在兴建过程中,即使所参与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创造出了一项优质工程,也难以避免各种遗憾的存在,只不过它的存在是假不掩玉而已。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将工作实务中积累的点滴经验…  相似文献   

8.
时下,在我们的企业界,有不少经营者由于太爱自已的产品,往往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只看到自己产品的优点.而忽略了产品的缺点.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景况下,存在这种偏见实为不妥.据报载:日本一企业新生产了一种手表,上市后无人问津,做了许多正面宣传,仍无济于事.后来企业别出心裁地打出一则广告:此种手表走得不太准确,周小时会慢两秒,请君购买时“三思”。随即,销路大开.然而,如今我们有不少经营者却不请此道,他们总以为:“老太婆戴红花,别人不夸自己夸”总比“大姑娘要婆家,嘴里说不出来”强得多,于是乎,除在…  相似文献   

9.
据笔者在基层调查,在一些地方,乡镇领导为了理顺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解决其团结问题,采取了一个消极的办法,即对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不是搞“强强配置”,而是搞“一强一弱”。其理论依据是“一山不能容二虎”。因此,他们在配置村级领导班子时,有意识地让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中的一个“弱一点”。这样做,必然导致乡镇干扰村委会直接民主选举,或插手村党支部选举。这种现象虽不带有普遍性,但危害极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思想的坚定性是行动坚定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澄清糊涂观念。首先…  相似文献   

10.
绽放破绽     
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策略。似乎只有长处才是可用的,短处只能避之。其实,长处与短处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科学引导,短处同样是人力资源配置的”闪光点”。记得一位专门从事人力资本研究的学者说过:“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8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这个人的缺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启东市审计局在对两个商品流通企业进行审计时,均发现企业利用“应付账款”科目做“避风港”的情况。如企业在进货时,将对方单位的让利收入(即回扣)隐匿在“应付账款”中。他们的主要手法是:在购进商品时虚增进货成本和应付账款,在付款时按现行价格标准或折让后的价款支付,这样“应付账款”余额中就产生了这部分回扣收入。 这两个企业的让利收入分别达几十万元和近国万元,且只有经理和业务人员等少数人掌握,透明度不高。让利收入主要用于调节利润及业务招待,这一做法既违反了财务制度的核算要求,隐匿了收入,影响了企业所得税的…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我 (或别人 )这么做,或这么想,或这种感觉,究竟正常不正常 ?在什么情况下得去看心理医生 ?那么就请浏览下文,注意每一个小标题,从中找出问题,并从中得到答案。 心境   如果你感到很疲惫:   如果这种疲劳感类似于神经衰弱,你能找出相应的原因,且持续时间相对短暂,不伴有明显睡眠和情绪方面的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和减轻,则完全正常。   如果你认为自己睡眠不正常:   正常人有时会通宵不眠,但一般均有现实原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正常”反应。如一个人失恋了他能睡…  相似文献   

13.
当前,部分大都市人中,存在着一种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心理贫困”的“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自己并不贫困,却时时抱怨“太穷了,收入水平太低”,因此,这些生活早已步入小康或富裕的人们,反而对自己的生活水平很不满足。不久前,北京商情咨询公司对500户居民进行了一次收入与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是低收入阶层最有满足感,12.7%的人自认为“下等”,大多数人自认为“中等”,0.9%的人自认大“上等”。而高收入阶层最无满足感,1/3人自认为“下等”,2/3人自认为“中等”,无一人自认为“上等”。就“心理贫困”症的表现形…  相似文献   

14.
五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做什么像什么》。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称赞,是在他(她)的墓碑上刻着:做什么像什么。”五年后的今天想写“做什么‘不’像什么”,当然是有感而发的。我也会一开始就指出:“对一个人最大的贬损,是身后对他(她)的评价:做什么‘不’像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三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梁德,白智艳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企业的“三产”在财务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1.财会工作准备不足。部分“三产”的财会人员原本就没干过会计工作,或没有经过业务培训就匆匆上岗,因而他们对“三产”的财务管理大多不很精通,还有的...  相似文献   

16.
“新农合”作为一种对农民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但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门诊按住院收费,即挂床“住院”或分解“住院”:二是临床用药、治疗与医嘱不相符,有不合理检查或重复检查现象:三是处方与病历有关内容不符.病情不符合补偿规定:四是诊断与用药不一致,超标准或超范围收费:五是病历或处方书写不规范.无医患沟通记录.医学术语不规范或不准确。对此,我们建议:  相似文献   

17.
妥协双赢     
中国逻辑习惯非黑即白。只要发现了谁的一个缺点,头一天还热情相拥呢,一转眼就“这个人怎么这样?”当我们了解人性的复杂时,理性才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不难舍弃“脏”与“穷”闫凤樯曾几何时,提到农村和农民,甚或,只要涉及与农村和农民的一些字眼,如“泥巴”、“牲口”、“旧棉袄”。“破草房”、“虱子臭虫”等,一些人总要掩口遮脸,呈不屑与鄙视状,并口出不恭,如此这般地列举一些农村和农民们的“罪行”。做出如...  相似文献   

19.
当人们一提到安全生产,几乎人人都会说: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最大的和谐,是每一名职工、每一个家庭的共同期盼。可对这样一个人人认同的事情,为何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问题呢?近期,笔者对许多矿业企业各工种的“三违“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三违”发生的原因、性质、动机、心理、特点等,归纳为十种典型“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只能得60分;如果想得8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并合理利用这个人的缺点和不足."这句话给我深深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