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牧区后续产业发展对于改善牧民生计状况,保障政策实施效果并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甘肃省天祝县的实地调研,通过对不同类型牧区的后续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认为不同类型牧区应该根据其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进行后续产业发展。对于草场经营面积较小,草场质量较差的牧区可以进行禁牧和生态移民,通过设施种植业等进行后续产业发展;将纯牧区现存的联户围栏转变为分户围栏,促进草场流转和劳动力合理流动,都将有利于改善牧民生计,实现草原生态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2.
牧民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对于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34个嘎查294个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了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现状,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总体较弱,仅有34.0%的牧民明确表示愿意子女继续从事草原畜牧业经营。少数民族、家中有村干部的样本牧民具有较强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年龄越大,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越强。天然草场和劳动力是草原畜牧业的两种主要生产要素,与两者相关的家庭人均草场面积、草场质量状况、家庭人口数和家庭畜牧业从业人数都对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引导牧区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外流动,鼓励天然草场和劳动力要素禀赋较好的牧户承租草场进行规模化经营,可以在有效缓解草场人口承载压力的同时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文章通过构建牧民参与草原社区治理的"改变—参与"两阶段决策分析框架,基于内蒙古406户牧民的调研数据,实证探究两阶段决策意愿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牧区试点和实践草原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牧民参与草原社区治理的决策意愿总体较高,78.32%的牧民在第一阶段愿意改变现有草原治理模式,91.16%的牧民在第二阶段愿意参与草原社区治理;牧民改变现有草原治理模式意愿受年龄、经营草场面积的负向影响,受减畜意愿、草原植被认知、草场生态压力认知、社会网络和协作治理认同的正向影响;牧民参与草原社区治理意愿与年龄、经营草场面积和养殖规模的负相关,与减畜意愿、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草场生态压力认知和协作治理认同的正相关。[结论]开展草原社区治理试点或实践牧区已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牧民参与草原社区治理两阶段决策意愿均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两者间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中部的一个典型牧区作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来详细考察了牧民对草场利用和管理的认知与实践.结果表明:双权一制政策的实施激发了牧民的经济理性,养殖规模迅速增加,使草场资源由丰富变成了短缺,出现了超载过牧;牧民对草场使用权的认知经历了由不充分到充分的过程,并通过围栏遏止了"公地悲剧";牧民普遍关注草场利用,草场管理意识比较差;牧民对草场退化有十分清楚的认知,但几乎所有牧民还存在着时草场利用的短期行为.这些为我们的政策和技术研究提出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
草场流转是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草场资源的方式之一,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和内蒙古的调研样本为例,从总收入、牧业收入、非牧收入剖析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场流转有助于提高牧民收入,转入草场对非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对牧业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转出草场对非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牧业收入的影响不显著;相对低收入层级牧民,转入草场对高收入层级牧民牧业收入的作用更大,并可能扩大牧民贫富差距,而转出草场对此影响不显著。由此建议政府加强草场流转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强调流转效率的同时,不能盲目主导草场资源向大户、企业流转,仍需兼顾低收入牧民、避免贫富分化,落实牧区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6.
(一) 畜牧业是我省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自1982年以来,我省民族地区坚持牧业经济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以户营为主的承包责任制,适应了生产发展的水平,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畜牧业连年增长。然而家庭经营与生产科学化、社会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矛盾,仍然制约着我省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草畜矛盾。草场是牲畜的命脉,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牧区是以自然放牧为主,这种单纯依靠自然草场,靠天养畜,向草场索取产品的方式,在牲畜户营畜产品放开的形势下,由于草场责任制的不够落实和完善,很大一部分人心目中认为“牲畜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青藏地区随着民间商贸的兴盛与辐射,广大牧民家庭生活资料消费开始了结构性变革,需求结构呈现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促进了牧民思想意识的变化,尤其是商贸的频繁往来直接催生了普通牧民的经商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经商之术,牧民的商贸资本组成方式和经营模式也逐渐完善。对外来商品的依赖和本地土特产品的大量外运,推动了牧民生产结构的变迁,一方面畜牧狩猎生产方式的逐渐缩小,农耕且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在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下,牧民从事的畜牧生产也相应地进行了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以一地一品为特色的畜牧养殖业。这样外界市场信息亦更迅速传入广大牧区部落中,导致他们的生产活动走出封闭、半封闭状态,牧民的社会开始了变迁。  相似文献   

8.
四川牧区从1976年开始建设草库伦以来,距今已有十年时间。人们对其作用,有些争论,今后应该怎么办?很值得探讨研究。笔者认为: 一、草库伦作用大,关键在于管理。草库伦的作用主要表现于:增加了产草量,合理利用了草场,促进了牧业生产的发展。据了解:草库伦的产草量,高于同等条件天然草场的产草量1~3倍,甚至更多。例如石渠县牧民丹巴,联合3户牧民,承包一座6,000亩的草库伦,由于管理精细,牧草生长好,出售青干草和越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的广大牧区,草原六结合清洁能源技术模式深受广大牧民的欢迎,成为当地主管部门推广的首选项目。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恢复了草原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青海省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面积居全国第四位,可利用草场4.74亿亩。以牦牛、藏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是青海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由于牧民采用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草原超载、过度放牧、牲畜生产性能下降等问题始终存在,导致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牧民生活越来  相似文献   

11.
<正>青海省是我国牦牛主要产区之一。牦牛不但是我省牧区的优势畜种,更是广大牧民群众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1青海省牦牛发展现状青海省2014年畜牧业生产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发展,牦牛选育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据统计2014年底全省牦牛存栏达到447万头,出栏126.85万头,年生产仔畜124.52万头、能繁母牛228.88万头;肉产量为10.91万吨,奶13.8万吨。  相似文献   

12.
《农民科技培训》2010,(2):21-21,22
在内蒙古的广大牧区.“草原六结合”清洁能源技术模式深受广大牧民的欢迎.成为当地主管部门推广的首选项目。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恢复了草原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乌拉特后旗位于巴彦淖尔盟西北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95公里。全旗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境旗县。现有贫困人口有14979人,占全旗总人口的68%.贫困人口中牧区的贫困人口有8681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7%,扶贫开发的重点在牧区。造成牧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因素:一是牲畜过多过牧滥牧,草场严重超载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之,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牧民生产生活开支成倍增加。目前全旗现有的3650万亩草场全部退化,  相似文献   

14.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面积69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建国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目前,已有78%的牧户实现了定居。青海省国土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位,在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前不久,记者就如何加快青海牧区发展,采访了省委书记白恩培。记者:请您谈谈加快青海牧区发展的思路。白恩培:今后15年青海牧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牧区经济总量翻两番以上,即由预计2000年的90多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00亿元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牧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打基础,到2005年,牧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牧民生产生活全部实现"四配套",即围栏草场、基地、牲畜棚圈和定居点,贫  相似文献   

15.
"我出生于草原,奔走于倒淌河岸,为牧民朋友和信用社搭桥牵线,能给我带来最大的满足感。"才让扎西如是说。凡是他包过片的牧民委员会,凡是他接触过的牧民朋友,都亲切地称他为"阿吾扎西"(扎西哥)平均海拔3280米的海南州共和县、1301.98平方公里的倒淌河镇、年平均气温只有-0.5℃的牧区草场、零星分布的村头院落……他的足迹踏遍了倒淌河镇的山山洼洼,每年骑摩托车下乡行驶里程15000公里以上。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牧区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发展很快。到1983年末,全国牧区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90%以上。大包干责任制的实行,给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普遍反映是: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新疆牧区基本情况和新疆牧民定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疆牧区水利建设的现状和作用,提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牧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金融支持,保证牧区建设资金来源稳定;高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高标准建设饲草料地。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新疆传统牧区牧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了典型牧区157户牧民对生产目 标重要性判断的实际资料,利用配对比较法分析了牧民生产行为的目标偏好,旨在揭示牧民生产决策行为 目标多元化的客观存在性及具体表现,为制定引导牧民生产行为的经济政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牧民生 产决策行为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而且其偏好表现出显著的层次性;不同收入的牧户之间目标偏好无明显 差异,牧民对扩大饲养规模和收入最大化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9.
“牧以畜为本,畜以饲为天”。本文从植物生态学角度出发,主要讨论有关牲畜的饲料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既要保护利用和管理好天然草场,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 一、牧区发展畜牧业问题 我国牧区天然草场辽阔,包括草原 荒漠、草甸、灌丛等都可作天然放牧草场或割草场,它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草场载畜量不同,适宜的牲畜种类也  相似文献   

20.
2000~2010年是中国北方草原快速转型的时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草原利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化、干旱和相关草原保护政策的实施共同推动了牧区社会转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牧区社会原有的互助传统逐渐消失,互惠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弱。基于对中国北方草原3个纯牧业、半农半牧村庄长达5年的调查,本文研究发现,由于北方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短缺,在这十年中,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的抗灾能力,牧区牲畜数量和牧民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牧区社会转型给牧民生计带来了新的脆弱性,表现为牧区自然资源持续退化、生产成本上升和牧民债务增加。21世纪第一个十年牧区社会转型及其影响对国家后续的牧区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年以后,国家对牧区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生态补偿的力度持续加大,这在降低牧民生计脆弱性的同时,也造成了牧区社会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理解21世纪第一个十年牧区社会转型对于理解此后牧区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