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内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新伟 《当代经济》2007,(14):84-85
文章主要是分析贸易模式结构的变化,即中国产业内贸易变化趋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以及相关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内贸易类型、利益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分析产业内贸易测度、分类及其利益的基础上,探讨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并从产业内贸易总水平、垂直差异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型产业内贸易等角度实证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垂直差异性产业内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而水平差异性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起着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对外贸易的不断自由化、深化与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本文主要运用修正後的Grubel和Lloyd指数,计算我国与14个主要贸易伙伴的总产业内贸易水平、水平性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程度。通过测算发现,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上升,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仍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根据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测算我国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而封今後我囤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测算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和发达国家以及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的动因,着重探讨了规模经济、产业差异化、消费偏好、跨国公司内部效应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并简要提出了中国如何通过产业内贸易逐步提升动态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伍荣  余慧 《现代财经》2006,26(11):54-58
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标志,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标志。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下,国际竞争力不强。切实采取措施,提高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是提升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曹子瑛  梅洪 《时代经贸》2006,4(Z3):14-15
随着中韩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内贸易也迅速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与发达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借助计量模型,分别探讨了这两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证实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最后提出只有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大力发展水平产业内贸易,鼓励以质量和技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业内贸易质量才能真正实现贸易"经济引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萍 《时代经贸》2010,(10):51-52
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额急剧增加,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3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济往来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中美农产品贸易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同类(种)产品贸易也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这种以产业内贸易为特征的贸易模式也成为推动中美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探讨有关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中国与美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背景、结构变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用各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效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许培源 《技术经济》2008,27(8):104-110
贸易的知识扩散效应和贸易竞争的资源配置效应是长期内产业内贸易影响增长的最根本的两个方面。本文将包含贸易知识扩散程度参数的人力资本积累函数引入Bucci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把模型拓展到开放经济环境,在动态贸易均衡中考察这两种效应。研究发现:贸易的知识扩散效应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贸易竞争效应使人力资本更多地配置到低效率的非竞争性部门,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知识扩散效应和贸易竞争效应的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雯  吴琦 《经济地理》2011,31(5):787-792
选用Aquino指数,定量地分析了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在二者贸易份额中的比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产业内贸易细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两种形式,选取2001—2008年的相关数据,运用GMH法对两岸的产业内贸易结构特征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两岸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比较低,但产业内贸易增长迅速,尤其在中高技术层面产品上产业内贸易逐步增强;两岸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但最近几年,水平型所占比重增长较快,有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的趋势;两岸产业内贸易在区域结构上也呈现出动态演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UNcomtrade数据库的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数据,利用G-L指数、G-L修正指数、Aquino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及Thom&McDowell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对1992—2009年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较低,贸易方式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增长由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共同引发;产业内贸易方式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11.
熊灵  魏伟  杨勇 《经济学(季刊)》2012,(3):1037-1058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构建贸易开放与区域增长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1987—2009年间中国省际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层面的增长均存在空间相关性;控制空间相关性后,贸易开放对省域经济的增长效应为正,伴有空间收敛与发散双向效应,并因地区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差异而存在空间异质性;产业层面的空间效应体现了产业特征,与整体经济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与其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其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并且利用相关的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而提出促进安徽省贸易、经济更加健康合理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额急剧增加,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3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济往来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中美农产品贸易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同类(种)产品贸易也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这种以产业内贸易为特征的贸易模式也成为推动中美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探讨有关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中国与美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背景、结构变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用各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效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本文以当前新贸易现象为实践基础,以贸易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产品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其利益分配机制,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分析产品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并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汇率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衡量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指示器",对一国出口及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中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人民币升值尚未对中日贸易及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和日本已经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内贸易,进一步加强中日贸易往来对保持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分析——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计算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结合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相关因素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经济规模的扩大、FDI与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是导致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增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樊辉 《经济前沿》2006,(2):91-93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同时,作为贸易大国,我国的贸易总额和产业内贸易额也迅速增长。本文主要研究跨加公司对我国投资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经济调整成本相对较小.然而,中国的产业内贸易额并没有与其贸易总额保持同步增长,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的研究显得格外必要.本文在区分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前提下,利用制造业面板数据,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多样化、研究与开发费用、外资等与中国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正相关关系,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负相关;而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与两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贸易方式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丽鹤 《技术经济》2010,29(1):77-81
本文利用出口扩展模型,比较分析了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两种贸易方式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贸易进口增长则阻碍经济增长,但不显著;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则显著弱化了中国经济增长,其贡献度低于一般贸易出口。鉴于此,本文认为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转型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国内采购率。  相似文献   

20.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主要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出发,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AE法,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中国农产品对美竞争力状况和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等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相应的结论得出不断提高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改善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