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简地介绍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由来以后,着重阐述了庄子的仁义礼乐观念,庄子认为:仁义是人本性中的自然之物。当所谓的圣人出现以后,便将仁义从人的自然本性中析离,提取并悬置,成为匡正人行为的工具。于是,世俗之人争相奔命于仁义,庄子从自然无为的“道”的角度出发,指出仁义礼乐是异化人的重要工具,是最大的有为。对此,他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古建筑以单体组成群组,群体空间的平面图形特征表现为虚实相生,内外相融的特点,立体形态则如行云流水,无为而自然。按照"天人合一"、"礼乐"复合、"仁义"相携的哲学思想构建的古建筑群体空间,反映了以"人"为本、贵和尚中、自然无为的哲学意境。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从三个方面对儒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契儒家六经之本旨;二建构儒家社会:三倡天道性命可存而不论,儒们应该关注仁义礼乐之教化。欧阳修并非没有探讨儒家本体论(所谓天道性命等)的纯理论的能力。而是他的注意力不在于此,而且他还进而认为,纯理论的探究会妨碍儒家仁义礼乐的实施。对儒家天道性命问题贡献甚少的欧阳修。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他不仅以其经学、学、史学、金石之学、目录学等多方面的独创性的学术探讨而奠定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更以其对儒家忠孝仁义、礼乐教化等的大力倡导而对北宋以后儒家政治社会、道德社会和民问社会的建构做出了前无古人、后也鲜有来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庄子哲学追求本真,他认为人们应该按照其本性过自由无待的生活,这是人应然的生存状态."真",是达到精神自由的绝对境界.  相似文献   

5.
庄子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要揭示"道",就得透过"小成",摒弃"荣华",以自然的心态,去认识和审视周围的一切。自然现象的自然无为,无拘无束,无意识无目的而又合规律合目的的自然运行的状态,就是庄子崇尚和提倡的自然之美。自然万物是共通的,人当然与万物共通,庄子通过想象描写这宇宙间万物的共通性。庄子挟带着共感的想象力,实质上来源于他视自身与自然同一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尧在庄子笔下,是完全被批判的对象,这种评判是站在更高境界范畴上来思考统治者治理天下所加于人这一独立个体的本性摧残,认识到一切带有广泛影响的社会行为所具有的对个体和群体的双重危害,它所体现的精神价值要远高于庄子在现实生活中对统治者不合作态度所显示的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7.
无为,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有着深远的自然的和人性的根源.政治观上,庄子认为无为之作为是君主和一切有道德修养的人根本的、最高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自然和人性的根源.孔子和老子都有“无为“的政治观,庄子沿着这一思路加以发展,而形成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8.
回归自然,诗意生存——论生态批评的内涵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西方,“自然”(Nature)一词有两种基本含义。在古希腊和中世纪,主要指“本性”;到了近现代,主要指“自然事物的总和”,即“自然界”。从“自然”一词词义重心的转移可以看出,在西方近现代,“自然”的“本性”含义被“自然界”的含义所代替。这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观念转变。伴随着“自然”一词“本性”含义的逐渐丧失和人们对于自然之本原的无穷追问,人的自然天性也逐渐丧失,从而导致人性危机。人性危机导致人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使人产生物欲膨胀价值观、科技至上发展观和人类中心主义宇宙观等理念误区,最终导致了自然生态危机。因此,生态批评应把回归人的自然天性,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意识以及建设人的精神生态、诗意地生存这三个方面作为自己的批评内涵。  相似文献   

9.
科技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有效工具。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它逐渐失去了其本质属性,而产生了异化。这种科技异化的力量导致了人与生产工具、自然、社会、自身的割裂。这就需要我们从模糊人与工具的界限向划清界限转变,从改造自然向适应自然转变,从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外求向内求转变四个方面来摆脱科技异化对人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人性问题上实际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其人性实际上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孔子更多的是从社会性层面上来谈人的本性是善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庄子》中的丧葬现象为研究对象,梳理出了《庄子》文本中的五处丧葬书写,分别是秦失吊老聃、子贡吊子桑户、孟孙才葬母、庄妻之死、庄子将死。这五次丧葬活动,体现出薄物质、薄程序和薄情感的薄葬观念。这种丧葬观念根植于《庄子》的死亡观:死生一体、死是复归自然、死是解脱。死亡观又是其宇宙观的反映,《庄子》的宇宙观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折射出大宇宙背景下个人生命的存在状态与价值,具有强烈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生命源于道,由气而化生。道是无形的即形而上的,其生命是无限的;物则是有形的即形而下的,其生命是限的。无形之"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生命既然产生于道,生命也由有形的形体和无形的精神(心)构成,生命的本性即道性。因此,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然天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循道而行,重神轻形,与道同一,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3.
《诗经》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后世赋予了它多种文化意蕴。但"诗三百"的原始形态,是以礼用为核心功能的。本文从它的产生缘起与过程,《诗》与周代礼乐政治的关系:西周末期前的《诗》与礼乐精神的体现和结合,西周以后的《诗》与礼乐精神的道德教化,春秋赋《诗》对《诗》的诠释与应用等几方面分析。春秋末期,孔子把《诗》由庙堂仪礼衍化到道德修养方面,并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不仅继承了《诗》的礼用教化功用,而且把它扩展到对理想社会的构筑和道德修养的完善层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之。本文旨在从《诗》的产生过程和演变历史,以及孔子的诗教为出发点把握和论述《诗》在先秦的礼用本质和嬗变。  相似文献   

14.
儒家从产生时起,所提倡之学说便将个人的社会定位放在第一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建构是儒家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荀子宣扬的礼乐教化学说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一特点,并且适应了新的时代形势的需要,将儒家的礼乐学说由以往单纯道德修养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手段,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育,就其本质来讲,作为使人成为人、使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活动,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代西方,都保留着完整的自由本性。但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却走向了模式化、制度化。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教育本性的迷失和异化,以及教育对人的本性的束缚和压抑。教育成了塑造满足社会需要的人的手段,而不是以成就人、发展人的全面性为目的。对此,只有重新树立大教育理念,实行大教育改革,重构大教育格局,才能克服教育本性之异化,实现教育本质之复归。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人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要想能真正把握和领会其全部的思想确非一件易事。梁先生的生命本性在于无限奋进向上的观点,虽有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深刻影响的痕迹,但这种奋进向上的生命本性在当今及以后仍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应在短暂中寻求永恒,不仅需要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还要为心灵寻求富足,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货殖列传》是中国古代阐述商业思想的重要文献。该文提出了商业和商人活动是“自然之验”的主张,对道家“抑商”思想进行了反驳;以“富而行仁”的观点对儒家的“抑商”思想进行了批判;并从人的弃贫求富的本性出发,对商业和商人活动进行了全面肯定,表达了“‘末业’为上”的商业主张。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悲剧意识来自庄子对人生存在意义的追问和对时人的生存苦难的深刻体悟。词人辛弃疾自归宋以后,因理想屡屡受挫,精神备受打击,而与庄子产生共鸣,深受庄子悲剧意识的感染,词作中出现“庄风”。但辛弃疾自身强烈的功业观念使他无法像庄子那样得到精神上的超脱,执著与超脱的尖锐冲突造成了词人或闲适或狂放都无法摆脱的心理上的悲苦情怀,为辛词打上了一层“悲”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儒教文化的仁义思想入手,挖掘仁义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并从仁义思想的视角对现代管理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探询我国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将仁义思想和现代管理理论成功地融为一体,以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刘庆邦的小说表现出浓郁的自然主义倾向。作者把个人经历渗入作品的叙述,对生活进行实录式的记载;记述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以及他们的细微心态和情感,描绘乡土生活习俗;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人,表现极端环境下人的情欲本能和动物本性;在写作风格上,注重细节描写,情节非戏剧化,淡化小说的主观目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