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劳动就业的矛盾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劳动就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共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两者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对于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短期和静态的角度分析,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无助于失业的减少,相反,还可能节约大量的劳动力,使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扩大劳动就业势必造成劳动行为不规范、技术进步落后和企业人浮于事等负面影响,从而限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并实现其良性循环,应采取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3.
物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份,物业管理越来越成为居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和谐社会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就是从物业管理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提高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作用来展现做好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玲 《中国审计》2006,(2):9-10
和谐社会是现今社会最被广泛关注,最和广大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个政治话题。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党一个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5.
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方法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党的工作重心、任务和具体条件跟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事物需要我们去了解、去认识。传统因素的解体与现代因素生成的“速度差”,会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系列的“真空状态”,伴随现代化进程出现利益的分化与改组,必须借助传统的惯性和影响力,保持和增强国民认同感,将各种利益整合进一个弹性结构框架。必须学习和坚持毛泽东调查研究。其社会化表现在内容多层次多方面,组织实施有全社会范围的性质。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先进的计算工具和信息手段,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调查,作出准确的定性分析和精确的定量分析。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是非得失的标准,进一步认识党的执政规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对各种复杂问题的鉴别力和分析能力及对各种问题的驾驭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显示出重大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掘这个极可宝贵的文化资源,使之向现代转化,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就业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社会公正和社会协调发展.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才可以保证人们既有一个相对安定、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现状,又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良好发展前景,从而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具有非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核心执政理念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新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是应对国内国际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具有非凡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核心执政理念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新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是应对国内国际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显著特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本文从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入手,探索性地阐述了实现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关联,论证了教育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基石.  相似文献   

12.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就业和再就业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古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我们正努力不懈追求的目标.早在1803年,法国空想家傅立叶就在其《全世界的和谐》 一书中预言,新的和谐社会将取代不合理不公正的现有社会形态.此时和谐社会仅仅是构想,真正把和谐社会构想建立在现实上的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他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共产党宣言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等著作中,数次提到社会和谐问题,很多西方学者在设计理想社会模式时都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和谐社会的构想是历史的必然.我国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首次从社会主体的角度谈及和谐问题,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紧接着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十七大中也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及"九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构建和谐社会再次被提上议程,不仅回顾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总结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还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展望.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前行的方向.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与法治,舆论监督是实现社会民主与法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舆论监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现代化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党和政府逐渐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现代化信息传播迅速发展以及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我国的舆论监督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监督效果,我国学术界对于舆论监督的研究也愈来愈热.在这样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本文选择了舆论监督作为研究对象,对舆论监督的基本理论、 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从我国目前的舆论监督实践来看,舆论监督一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探究它的规律,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用二十八个字描述了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工作的主旋律。高素质的公民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相似文献   

15.
<正>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克服我国当前的经济困难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经济实力并促使改革顺利进行、从根本上巩固我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它在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创造和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维系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对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本文从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两方面对其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军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是对我军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军队要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列,就必须认真履行历史使命,争当构建和谐社会的忠诚卫士和先锋模范。  相似文献   

19.
军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是对我军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军队要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列,就必须认真履行历史使命,争当构建和谐社会的忠诚卫士和先锋模范。  相似文献   

20.
军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是对我军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军队要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列,就必须认真履行历史使命,争当构建和谐社会的忠诚卫士和先锋模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