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武装占领了全东北,1932年又在关东军策划操纵下,成立了满洲国傀儡政府(以下简称“伪满政府”或“伪满”)。从此,东北便沦为日本殖民地。为了把东北变成它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大陆兵站基地,日本对东北经济实行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伪满十四年史(1932—1945年),若从“满洲经济建设”角度考察,则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满洲第一期经济建设”时期(1932—1936年) (2)“满洲第二期经济建设”时期(1937—1941年) (3)战时经济体制时期(1942—1945年) 此种三分法,分别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太平洋战争”为不同时期的上限,不言而喻,这是与宗主国日本相联系在一起的。但若从日本的“对满”要求观点出发,尚可以按如下的二分法分为两个时期。按日本统治“满洲国”基本目的,在于建立“日满一体”的国防自给自足经济方面,无何变化,在此大前提下,此项见解认  相似文献   

3.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6~1945)简称满铁,是日本政府在日俄战争之后为推行其“经营满洲”即侵略中国东北政策而设立的执行机构。关于这一点,当时的日本当权者并不隐讳,他们甚至公开宣称:满铁是“国家代行机关”,是“国策会社”。但是,战后却有人否认满铁的侵略性,他们说满铁是个开发机构,是大和民族开发“满洲荒野”的火车头。极力颂  相似文献   

4.
A.太平洋战争爆发和美国的参战 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是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日本为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9月即开始入侵印度支那。美国认为这无异于日本公开宣战,于是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压力。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所有日本资产.接着英、荷两国政府也迅速采取了相同的行动。这样,三国就同日本停止了贸易。特别是石油贸易。日本消费的石油.88%是进口的。  相似文献   

5.
“新地区主义”: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EastAsianDevelop mentModel,EADM)面临着巨大挑战 ,东亚经济体的长远发展要求推动EADM的变革 ,提升国际竞争力 ,实现均衡的增长 ,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兴起正是东亚经济体对此变革要求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6.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解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地区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新的一波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此相对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也发生了从维纳范式向新地区主义范式的转变。Ethier的一个分析框架指出,区域中的内部国家和(B,E)类型的外部国家是新地区主义进程中的关键因素。据此,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将依循“3”→“3+5”→东亚经济共同体的路径顺次展开。  相似文献   

7.
2000年11月,东盟十个成员国表示,将与中、日、韩三国就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2001年3月28日,中国与东盟同时宣布, 在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下,正式成立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研究论证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因此,除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外,“东亚自由贸易区”是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股新兴的力量,它将对我国带来深远影响,值得重视。 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2000年11月在东盟非正式首脑会议期间提出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其实,早在1990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地区主义实践形成潮流,但东亚共同体议程在美国的干涉下受到挫折,地区自主性被否定,维持着美国霸权的"政治东亚"概念即亚太化的东亚。从东亚的政治发展史和地区主义思想史来看,古代帝国权力具有一种自在的文明共同体意义,但近代以后的军事帝国主义、政治霸权主义模式强迫性地造成东亚的战争与分裂,日美同盟主导的冷战体制阻碍着地区主义价值共识和政治认同的形成。东亚地区政治的分裂在近代表现为列强的军事殖民主义战争;在二战后表现为中国、朝鲜半岛的分裂化和中国海洋周边的美国军事基地化;美国根据"中国威胁论"保持围堵性军事基地,从而获得压迫中国、保护台湾地区、驻扎日、韩的霸权利益,日本则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工具获得了回避战争责任、扩大海洋岛屿控制的次级利益。在被美国亚太化的"东亚"政治格局下,中国是最大的利益受损者,因此应该积极探讨符合中国尊严和利益的东亚地区主义议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区主义为中国和发展起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国目前奉行的地区主义政策主要具有三方面特点:接受“开放的地区主义”、推动非传统安全合作、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中国的这种地区主义政策可以维持东亚的“软地区主义”特征,不触及美国和周边国家的核心利益,减少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产生的“威胁感”,达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地区主义,继续保持积极参与者而非积极主导者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0.
(一)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不断向外扩张,推行一条把矛头指向中国的侵略政策。一八九四年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打败了清政府,将其魔爪伸进我国东北;一九○四年与俄国为争夺“满洲”,又发生了“日俄战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日本对华北经济统治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对我国东北、华北等广大占领区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和掠夺,这种掠夺是支撑其战争机器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剖析了抗战期间日本对华北经济统治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演变过程,将其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1937年以前的初步确定阶段,华北沦为占领区后所谓的恢复和“开发”阶段,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强制掠夺阶段。文章重点分析了日本在制定对华北经济统治政策前的情报搜集工作和引起其政策演变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论述了其政策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2.
唐曼 《魅力中国》2013,(8):9-9,66
由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嬗变,特别是中国的“崛起”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奥巴马政府意识到亚太地区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佼佼者。而美国经历十年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之后,债台高筑,经济复苏乏力。使美国迫切需要开辟市场,重新主导亚太。正是在这种国内、国际背景与战略目的驱使下,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推行更为积极的亚太政策,展开覆盖经济、政治、军事与安全各个方面的亚太战略布局,直接影响亚太地区局势。但事实上。美国亚太战略调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新战略的成效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3.
清入关前,在利益的驱动下,满洲贵族统治者通过战争掳掠、因犯罪没入“奴籍”、“价买”人口等方式获得大量阿哈.对阿哈的压迫与剥削,不仅使统治者获得了巨额财富,更使女真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实力大为增强,并为后金(清)最终定鼎中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他们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还流行“孤立主义“,而我半壁河山沦陷、民族存亡之秋,仗义志愿援华参战的。这是雪里送炭。身为“重庆大轰炸”的过来人,我最初在美国偶遇飞虎队老英雄希尔准将,一见如故,接着便参加了他们的年会,拜谒了更多飞虎队员,听他们讲述了战争及战争背后,那些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遗留给东亚诸国的经济课题之一是,在大竞争的时代里,如何继续保持曾为东亚经济发展带来过大红大紫辉煌的“东亚奇迹”时的经济增长势头,面对欧洲共同休(EU),北美经济共同体(NAFTA)的强大竞争和挑战时,东亚各国能拧成一股劲,以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何一鸣 《亚太经济》2003,(1):25-27,31
目前“10+3”机制仍只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初始形态,它的发展与成熟有赖于地区大国间的精诚合作。而被人们普遍看作东亚经济合作主导力量的日本很难肩负起这一重大使命,这是因为:第一,日本严重缺乏亚洲认同;第二,日美联盟的存在使日本不会真正“返亚”;第三,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束缚了日本的手脚;第四,日本的“中国威胁论”使日本对东亚经济合作抱有戒心。  相似文献   

17.
五、太平洋战争时期及其解体(昭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年八月)(1941.12——1945.8)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揭开战幕。开战初期,日军在陆、海、空各方面均取得赫赫战果。我方士气昂扬,一时使联合国军为之慑服,在欧洲德军也压倒苏联居于优势,总之,在一九四二年春夏之际,展望轴心国战局前景,尚未出现任何暗影。在苏德战争爆发后,通过“关特演”关东军在表面上似乎重新掌握了北部战备主动权,但由于苏方战备仍固若盘石,一九四一年八月,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战争企图。我方唯在暗中把希望寄托于一九四二年春以后,斯大林政权的崩溃上面,即期待第二次瓜热蒂落时机的来临。  相似文献   

18.
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理论与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国平 《特区经济》2005,(12):16-18
当今东亚的地区主义意识的加强体现在两种形式的安排:自由贸易安排(FA Ts)和货币金融的合作安排。地理位置相近的东亚经济体一方积极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同时提升彼此之间货币金融与汇率的合作安排,两种安排相互强化,彼此推动东亚区域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合作进程、广度与深度。理  相似文献   

19.
地区主义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多米诺效应。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步入快车道。中日韩分别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无论对三国还是东盟都不是最佳选择。中日韩应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完善三国间业已建立的政府间对话、协调机制,建立“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将原有的三边磋商机构联系在一起,就区域贸易自由化和产业分工的关系开展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20.
曹静 《魅力中国》2010,(29):265-265,261
1973年10月6日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欧洲各国政府为了自身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等目的,在战争中采取不同的政策;而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以石油为武器,展开石油外交,引起欧洲的石油危机和经济危机,迫使欧洲大部分国家改变了过去的中东政策,欧洲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及大地推动了欧洲政治联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