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有光 《价值工程》2010,29(32):243-244
应对高校"两课"德育的局限性需要加强高校隐性德育,文章分析了高校隐性德育的内涵、特征和作用,提出加强高校隐性德育的六项措施,对完善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春阳 《活力》2010,(2):6-6
本文将中学隐性课程的功能落脚于它的德育性上,对隐性德育资源内涵、价值等的基本概念的探讨,找出存在于哈尔滨市的地方性隐性德育资源的德育价值,进而通过转变观念,从不同的方面对它加以优化,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是高校整体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潜藏在教育者的人格、素质之中;潜藏于优美的校园环境里;潜藏于健康、质朴的校园文化之中,还潜藏于人本化的制度及规范之中。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隐性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德育方法,因其在实施过程中不带强制性而使受教育者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本文分析了德育隐性教育的内涵、特点、功能和途径,具体阐述了高校德育工作中几个隐性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5.
曾术华 《价值工程》2011,30(15):243-243
衡阳是个好地方,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落后了。改变衡阳旧形象,实现弯道超车,快速发展,必须提高衡阳市民的文明素质。笔者认为,如果依托衡阳丰富的德育资源,强化它的"隐性教育",那么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知性德育就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的教育。注重道德知识的教与学以及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表现对知性的思维逻辑的培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有效的道德教育离不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进行,因此就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即生活德育来解决现代德育带来的困境,将道德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不仅削弱了人们对不良文化的批判能力,淡化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且还引发了青少年不良的心理障碍。所以,一种专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德育活动的"网络德育"观念随之提出。然而,另一些人则质疑"网络德育"的存在。本文在分析研究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我们不应该在意"网络德育"提法,而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特点,对教育对象施加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德育内涵和大学生网络德育必要性进行了简要论述,对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基本特征为:教育主客体交互作用性强,教育对象的不固定性、多层次性和身份的隐匿性,施教范围超时空,教育情景的虚拟和隐匿,教育手段、教育语言的多媒体性和生动性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应充分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在德育文化理念指导下,将高校德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学理论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德育文化理念在文学理论课程中的渗透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德育文化思想和德育文化在文学理论课程中实施紧迫性为主要依据,首先分析了德行高尚、学识广博、关爱学生、明确基本职责、平等公正,其次探究了教师缺少文学理论人文性质意识、教师政治素养意识缺失,最后从德育文化,树人先正己;挖掘教材,渗透德育知识;文化育人,提升教学质量;树立"四爱四情"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升文学理论课程质量;激活第二课堂,渗透德育知识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实行德育答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答辩是北京理工大学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强化了"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文章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实行德育答辩的创新德育教育工作形式.  相似文献   

11.
德育答辩是北京理工大学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强化了“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文章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实行德育答辩的创新德育教育工作形式。  相似文献   

12.
徐文华 《价值工程》2010,29(29):195-196
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德育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考查研究,分析网络德育的现状,总结现存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度剖析,从改善方法研究、丰富德育内容、规范法律法规、建设高校网络德育的队伍等多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对大学生网络德育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徐国庆 《活力》2013,(10):36-38
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展现出了学分构成的组合性、德育载体的多样性、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德育客体的自觉性的新特点。在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脱节、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工具价值与终极关怀脱节、外在规范与内化教育脱节的新问题。引导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构建,要转变德育教学思路,提高德育学分制构建的实效性:要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德育学分制构建的针对性:要肯定学生主体地位,提高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的能动性:要健全德育管理体制,提高高校德育学分制构建的引导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挑战、利用学生论坛进行德育应为高校德育的有益补充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自己利用学生论坛进行德育的经验。希望能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德育作为一个塑造人的德行了精神文明输出的过程,始终充满着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德育始终存在这对"美"的价值追求. 美的规律,是德育必须要遵循的规律,对美的追求,马克思曾提到了两个尺度,即"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而在以美为追求的德育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充分的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心智,还能让德育主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审美的愉悦.也就是说,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教育主体并不单纯是一个单方面输出的管道,他的愉悦感和本身之美也从德育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1968年首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自此,隐性教育便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尽管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却可以从影响结果、计划性、影响环境、效果几个角度归纳出其共性:它不限于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德育实效性的判断存在误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科学界定实效性的内涵和判断标准;社会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负面影响;树立大德育观,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实施生活化德育,德育与学生的成长相联系。只要坚持不懈,德育就会有实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不同派别之间相互借鉴、批判和融合的多元化的思想。传统德育具有以人性论为逻辑出发点;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知行合一"和"自觉与规范教育"完美融合的德育方法等特点。传统德育显示出了愈久弥新的智慧传承,是我国现代德育继续发展和创新的思想根基,对现今我国高校德育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确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释德育及其德育目标,从而揭示德育目标实现的深层内涵,初探新时期德育目标的实现应从审美角度出发,努力寻找主体的道德灵魂。  相似文献   

20.
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德育思想对后世具有历史性的影响。人性理论为孟子的德育主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人性论的角度对其德育思想进行解读,梳理出孟子关于德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合理性问题的思想,对我们今天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