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仅规定了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司法审查,对行政行为合理性的司法审查未作明确规定.这种司法监督原则的单一性与行政法治要求的双重性(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不相匹配,从而导致实践中行政裁量权滥用、侵犯合法权益、没有司法救济途径等情况出现.因此,文章着重对行政行为合理性的司法审查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侯瑞锋 《魅力中国》2014,(10):301-301
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建立相应的司法审查制度是当今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缺乏明示的宪法和法律依据且现行行政诉讼法明确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法院受案范围之外,使其为数众多的行政机关滥用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权,不仅降低了法律的威信,也严重侵害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这也是充分实现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切实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陈徐静 《魅力中国》2013,(32):44-44
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税务机关最为重要的执法权力之一,其行使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利益。从我国当前的税收执法来看,税务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滥用自由裁量权,扰乱了税收征管秩序。因此,应从建立规定裁量基准的内部行政规则、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健全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制度等方面加强对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制度控制。  相似文献   

4.
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不仅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也是行政权力自身完善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需求。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制度设立的关键在于审查范围的限定。对学术观点和目前权力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将行政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是较为合理的制度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5.
证券自律规则无论系行政规则属性抑或民事规则属性,司法实践中都绕不开对其效力的审查。司法审查存在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多个维度,基于自律规则的不同属性,司法审查可能采取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方式。基于专业尊重的考量,司法审查应原则上穷尽自律组织内部救济,但行政救济不应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司法审查应遵循合法性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不同诉讼模式下对自律规则效力的司法审查存在不同效果。  相似文献   

6.
仲裁作为司法外解决争议的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契约性和司法性的双重性质,决定了法院对仲裁进行司法审查的必要。仲裁的司法审查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以狭义的司法审查即仲裁裁决作出后的司法审查为主要内容。而坚持适度的司法审查原则,对保障仲裁制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侯媛媛 《魅力中国》2010,(32):157-157
我国自1990年颁布实施《行政诉讼法》至今已初步建立起行政诉讼制度,对于解决行政争议案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观念等的原因,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虽然几经拓展,与行政诉讼建立初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司法机关仍只能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对于抽象行政行为却是无能为力,这种现象阻碍了现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利于人权的保障。由于抽象行政行为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更容易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完善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是我国司法审查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要求。笔者以期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对我国目前的司法审查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正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尺度,一直是行政诉讼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虽然目前司法实践对行政行为的审查采取的是合法性审查为主、合理性审查为辅的原则,但一个趋势是,对行政裁量合理性的审查将越来越受重视。2015年《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几年因为处罚过当导致行政行为被撤销的案子并不少见,法官们在审查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入世"后增强透明度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才能有效地监督WTO规则所规定的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则在各成员方之间得以实施呢?解决的途径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透明度原则。中国“入世”后,应采取四个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透明度原则的实施:一是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议并及时予以公布;二是及时公布已生效的有关司法裁决和行政裁决;三是及时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通知WTO总理事会;四是建立司法审查制度。透明度原则将对我国的法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熊宇  周宇 《魅力中国》2010,(23):145-145
行政裁量权是现代行政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权利,它适应了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和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但是,行政裁量权的固有特征使其在运行中出现走形式、前后不一和滥用等现象。行政实体法在规定行政主体行政裁量权后,其本身是无法有效控制其不被滥用的,而行政程序却可以对行政裁量权行使进行有效控制,使其使用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1.
行业自治组织作为政府和社会的中介者,具有自上而下的管理功能、中层横向服务功能及自下而上的监督功能.与之相对应,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及行政监督主体等多重身份地位.从司法审查的角度研究行业自治,对于发展我国的行业自治理论,完善行业自治立法、促进行业自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行业自治司法审查的必要性源于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和司法最终原则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关于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行政中,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最容易被滥用,从而带来严重危害行政法治和侵害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根据许多法治国家的经验,联系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手段主要包括:立法控制;司法控制;行政控制。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首先带来的是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冲击。而WTO主要是用来规范政府成员的,所以WTO对司法审查制度的影响可谓首当其冲。关于如何应对WTO的要求,我国对于司法审查标准上有若干争议,有必要对各种观点比较鉴别,以探索适合我国司法审查标准制度改革之路。应当以合理性原则取代目前我国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合理性审查为例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一直被排除到司法审查范围之外。在当前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大背景下,将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是其中重要的一步。文章力图从现有的司法理论和实践中找到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范围的种种理由。  相似文献   

15.
政府监管行为的制衡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富良  王锋 《改革》2004,(6):106-111
政府监管行为是一种集准立法权、准司法权、执行权于一体的行政行为,因此监管机构享有广泛的权力。 如没有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就会导致政府监管权的滥用,如合谋、收买、寻租乃至监管权的争夺。管制分权可以作 为一种内部制衡;听证制度是一种过程制衡;司法审查则是一种外部制衡。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侦查是公诉和审判的基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侦查机关享有广泛的决定实施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权力,而无须接受司法审查。侦查实践中的种种弊端,莫不与侦查权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有关。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为实现侦查程序的法治化,有效防范侦查权的滥用,应当建立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是保密审查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建设的核心制度,在工作中起到“缓冲剂”、“平衡阀”、“过滤器”作用。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提出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普遍性要求和一般性原则,但对于怎样建立此制度没有具体规定,客观上造成保密审查主体扩大、标准模糊、监督不力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进一步具体明确保密审查标准、严格限定保密审查主体、将保密审查与解密审查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保密审查的内部监督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蹇 《特区经济》2008,(9):248-249
中国现行行政诉讼规范性文件规定,对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终局行为和行政指导等非行政权力行为、以及行业组织的行政行为不作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审查范围。然而,根据WTO的规则和中国加入WTO时所做的承诺,现行的司法审查体制不能适应WTO规则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中国的加入世贸的承诺,所以改革中国的国际贸易行政诉讼审查范围,以适用时代的发展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9.
违宪审查的正当性是美国违宪审查乃至美国宪政的基础性问题.《最小危险部门》是美国宪政最佳图书之一,亚历山大·M·比克尔在这本书中重建了司法审查的正当性,为违宪审查权与立法权相分离路径提供了新的改革出路.我国违宪审查权面临立法机关自己审查自己的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违宪审查制度正当性的历史证成与生成实态的梳理,为我国违宪审查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不当”是与“适当”相对应的。行政适当性即行政合理性,与行政合法性并列成为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同样会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理想的具体行政行为既要合法又要适当,即应保持合法与适当的兼顾。事实上,不当的行政行为广泛存在,究其原因,源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有着其深厚的社会根源,然而“尽管其标准的模糊化在一定程序上是必要的,但不难断言它会带来权力的滥用。”即便是合法范围内的行政不当,对法制建设、对公民的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