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盗窃罪与诈骗罪作为侵犯财产类案件,两者的犯罪主体均为-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要件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客体上表现为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二者所不同的是客观方面存在差异,主要区别在于犯罪手段已即获取财产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2.
杨博 《魅力中国》2014,(26):310-310
“盗窃罪”与“侵占罪”均属于“侵犯财产”型犯罪,其外观均表现为行为人非法持有他人财物,对于两罪的区分存在着过程梳理的反推难度,即以两者是否存在“由合法占有到非法占有”的动态转化过程为限。然,学界对于“合法占有”的界定仍有分歧,有学者认为应当扩大其内涵为“已然持有”,从而锁定“侵占罪”的实质法益框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由犯罪构成要件入手、深入剖解争议热点,或可明朗。  相似文献   

3.
票据诈骗罪构成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害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又妨碍了金融票据的正常流通和使用,侵犯了国家对金融票据的管理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以作废、无效票据等非法票据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关于本罪客观方面主要论述了五种行为: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的;签发空头支票或与其预留印签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该罪的成立对犯罪主体没有特别要求,后于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分析了行为人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论侵占罪     
邓浩 《理论观察》2007,(2):90-92
侵占罪是我国新刑法增设的一个新罪名。理论界对该罪的犯罪对象、告诉问题及其存在的利弊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现行刑法规定的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埋藏物。其中公共财产不包括在中,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情况不能构成侵占罪,遗忘物与遗失物系同一个问题。在告诉问题上单纯的告诉才处理不切实际。此罪的利弊共存。  相似文献   

5.
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只有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韩蓓 《新西部(上)》2007,(7X):132-133
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只有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许霆案显然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案件。 许霆的父亲和不少网友认为许霆取款是属于“不当得利”,应当通过民事法律的相关程序和法条解决。这可能是该案判与不判的焦点。针对上述观点,广州中院刑二庭庭长、法学博士甘正培解释说,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的规定,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吴静 《西部大开发》2009,(11):75-76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抢劫犯罪历来都是司法实践中发案率最高的一类犯罪,同时,抢劫犯罪既侵犯公私财产权利、又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以其性质严重性和高发性,为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于小格 《西部大开发》2010,(6):93-93,95
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主观方面都表现为直接故意,具有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盗窃罪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十六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而职务侵占罪是特殊主体,只能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十六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且属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才能构成;二是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它不包括私人财产所有权;三是职务侵占罪在客观方面还必须是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而盗窃罪则没有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10.
挪用资金罪和职务侵占罪同属于侵犯财产类犯罪,二者都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犯本单位的财物,不同的是挪用资金罪是非法取得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权,其行为方式表现为挪用,即并不企图永久非法占有,而是准备用后归还;而职务侵占罪侵犯的是本单位财物的所有权,且行为方式是侵占,即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那么犯罪嫌疑人蒲某的行为该认定为挪用资金罪还是职务侵占罪,笔者认为应遵照主客观相结合原则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一、农业的发展可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无疑,"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在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和谐"就意味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既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又必须相互协调。显然,这里的"方方面面"既包含物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与主体能力的“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能力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是主体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就其结构而言,是由"人本身的自然力"、主体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主体自身的非理性因素构成的整体。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主体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在当代,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信息化渗透与主体能力的各个要素,为主体能力走向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必须看到,社会信息化在促进主体的肢体解放、自然力延长、智力放大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一、贿赂犯罪的概念 贿赂犯罪分为受贿犯罪和行贿犯罪两种,我国刑法对受贿罪定义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罗有顺  单家和 《魅力中国》2010,(3X):176-177
<正>《法经》曰:"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贼"主要是指危害国家政权稳定的犯罪行为人,"盗"不仅包括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人,同时还包括公然抢劫的行为人。笔者选取了临安检察院2003-  相似文献   

15.
郭锦墉 《老区建设》2012,(Z1):19-23
"家电下乡"政策在我国实施以来虽取得了一定社会成效,但农户对其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针对江西现状,要提升"家电下乡"政策绩效,需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多方面着手,以促进"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广与实施。  相似文献   

16.
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挟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本文着眼于我国绑架罪的有关规定,首先回顾了我国关于绑架罪的立法现状,其次从犯罪的主体、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论述了绑架犯罪区别于其他犯罪构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理论遵循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思想,包括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精神四个领域的解放;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实践过程中对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发展;它的文化底蕴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表现为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正>在涉案财物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天津市公安东丽分局无瑕派出所认真组织,周密部署,有效开展排查整治,并推出了"五建四清三落实"的涉案财物管理新举措。该所"五建"措施为:建立涉案财物保管室,对所内涉案财物分门别类统一保管;建立涉案财物管理制度,确保涉案财物的收缴、扣押、移送及时合法;建立《涉案财物电子登记簿》,与纸质档案相结合,对涉案财物  相似文献   

19.
《宁波通讯》2014,(23):64-64
<正>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社会的深刻社会变革,需要精准用力,持续发力。德治、法治、自治是拉动社会治理成效稳步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宁波市海曙区立足辖区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工作模式,逐步形成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群团组织等主体为核心力量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提升了社会和谐度和居民幸福感指数。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核心要义。习近平人民观以鲜明的人民性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民主体""人民至上"的理论品质和精神实质,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主要包括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的经济伦理意蕴,以保障人民平等享有权利为追求的政治伦理意蕴,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为导向的文化伦理意蕴,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伦理意蕴,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环境为依归的生态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