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贵州黔西南州是一个集少、边、山、穷为一体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近几年来,由于人口、劳动力的逐年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总量已大大超过在现有耕作技术条件下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正确的组织引导和合理的转移利用,变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认为,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转移的主要动因在于农村存在着对农业来说无价值投入的剩余劳动力及城乡间的条件、收入差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吸引力。一句话,正是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成本和差...  相似文献   

4.
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概况1.从转移的人员看,表现出趋同性、倾向性。在转移的人员中,男性较多,而且大多为青年。据调查,男性占72.1%,女性占27.9%;35岁以下的青壮年占sl%。文化素质在农村来说,普遍较高,高中文化的占13%,初中、小学文化的占72%,文盲、半文盲的占15%。2.从转移的角度来看,人数稳中有升。在经过“民工潮”的冲击和洗礼后,外出队伍由“盲流”、无序转向有序、稳定发展。外出人数由1991年的2万人,发展到1993年的6万人.1996年的IO万人。现在出现了输出与回流的良性循环。3.从转移的时间来看,具…  相似文献   

6.
农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明贵 《农村经济》2006,(11):95-97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工商行业的平均工资也远远高于农业的人均收入,城市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对农民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促使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然而,我国不断深化的城市经济改革造成一部分城市人口失业,大量农民工进城又加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给城市的交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因此,农民进城并不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而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也应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地农业领域,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逐渐衰弱,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日益增长,并最终取代传统经济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贡嘎山西南,是一个以藏、汉、彝三种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地势北高南低,山川南北纵列,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呈明显的立体气候,境内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脆弱,198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贫困县。2006年底农业人口48769人,农村劳动力32022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617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49%;常年外出劳动力246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69%;季节性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虫草、松茸等野生植物资源的采集)每年达到12000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47%。  相似文献   

10.
11.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亿万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凸显出来。随着城乡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牢固的城乡壁垒被初步冲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对现存的传统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对“民工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其发展趋势如何?将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各界以及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是农民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陶永勇 《农村经济》2003,(12):66-69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 ,并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转移的进程考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两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兼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 ,每年除在外务工外 ,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盲目性。在1978— 2 0 0 0年转移的 1 3亿多农村剩余劳力中 ,通过政府、职业介绍所、亲朋好友等有序转移的约为2 …  相似文献   

13.
陈晓红 《农业经济》1999,(12):14-15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地发展,已经不需要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劳动力日日躬耕于垅上,以维持其民族的生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一项紧迫的且跨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笔者的观点:发展我国的合作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史及现状早在70年代初,我国就有不少专家学者尖锐地指出:农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农业…  相似文献   

14.
向明  石海 《农村经济》2002,(9):45-47
改革开放 2 0多年 ,在新的经济制度、新的生产方式条件下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带来了农村迅速蓬勃的发展。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 ,以往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的各方面因素已大有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剩余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将关系到农村经济未来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 ,这是我国当前处理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键一步。一、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1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状况。2 1世纪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最…  相似文献   

15.
16.
17.
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雁 《农村经济》2004,(5):51-53
本认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转移取决于工业发展的规模,后受到农村市场需求不足制约,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农村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8.
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理论界普遍关注通过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等手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提出,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出发,通过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也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三化联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当前农村发展的实践看 ,农村市场需求不旺 ,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都成为困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所在。发达国家多年的实践已证明了一点 ,即农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农业本身 ,而是要依靠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而二、三产业的发展 ,需要农业为之提供相应的要素支撑 ,尤其是剩余劳动力的支撑。从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看 ,前景并不乐观。根据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的推算 ,1 998年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达到 1 .5 2亿 ,2 0 0 0年底预计达 1 .8亿。在传统二元经济体制的阻挠下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隐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