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公共品博弈作为刻画人类社会协调与合作这两个问题的基本模型,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通过分析引入激励制度的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比较奖和罚两种制度如何改变人们的信念并影响公共品合作供给行为。将已有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决定赏罚规则、强度和执行方式的制度)、货币激励和非货币激励(道德劝说、训斥和社会排斥),考察不同制度对于提升公共品合作供给水平的实际作用,特别是惩罚制度的社会净效率。在此基础上,述评已有研究成果的一般性结论和启示,展望有关个体偏好、社会合作和制度发育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能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庞娟 《改革与战略》2010,26(3):25-29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上都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在地方公共品供给中,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不相一致时,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便不可避免。在政治与经济双重竞争的博弈背景下,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常常被忽视了.地方公共品供给出现结构失衡。因此,在中央与地方博弈的视角下,针对我国地方公共品供给的困境,研究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激励模型,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形成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激励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地方政府为了资本的流入而相互竞争,增加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而忽视公共品的投资。本文利用Tiebout机制建立的理论模型表明,在要素流动受限的情况下,带有配套条款的专项转移支付能够有效缓解中央政府在公共品提供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该转移支付分摊了地方政府投资公共品的成本,进而激励地方政府提高本地公共品的供给水平,但却间接使得地方政府的规模出现膨胀。我们随后利用1995—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证实了上述假说,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更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品支出水平,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支出规模和人员规模,为未来"吃饭财政"的困境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4.
刘业进  杨美荣 《南方经济》2022,41(11):36-57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塑造了人类物种。专业化和分工是人类独特的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一系列先天心理倾向和文化本能等基础性适应器发展出来,通过组织和市场交换支持这种生存策略和行为模式。群体选择是驱动人类合作的主导力量。普莱斯方程揭示了群体间选择与群体内个体选择的净效应如何导致合作的进化。本文基于普莱斯方程的数值模拟和演化仿真发现,尽管非合作策略在"群体内个体选择"中占优,而在考虑"群体间选择"的净效应是合作策略占优。把合作行为收益b作为测度合作剩余的平均项,演化仿真发现,群体中合作者频率越高、平均适应度越大,都会导致所需b值降低,而当迭代次数越多,所需b值增加;合作者成本成倍增加时,所需最小b值是成倍增加;当加入促进合作的"执行机制"(迭代后的合作者频率乘1.001),所需b值降低。利己和利他作为主观行为动机在很多场合不具备第三方不可证实性,而合作和非合作则在人类实际生活和实验室实验中具有第三方可证实性,因此本文纠正传统上利己、利他这一对具有误导性的概念,提出将"合作行为"替换"利他主义行为","非合作行为"替换"利已主义行为",使群体选择理论在解释人类合作秩序的涌现时更具一般性。  相似文献   

5.
李燕 《南方经济》2014,(11):100-117
面对一般意义的社会合作困境,基于合作的演化理论成为经济学、生物学和社会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二维方格上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引入一个基于策略与成本的移动机制,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了行为群体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基于策略与成本的移动机制在较广的参数空间内提高了合作水平;同时,模型逻辑也揭示其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基于策略的移动机制有效地促进了网络中合作者团块的涌现,为合作者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基于成本的移动有效地调节了主体移动的速率。合作者团块的出现增加了合作者的收益进而减少了背叛者寻找合作者的速率,为稳定的合作秩序的演化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张弘  陈姝 《南方经济》2017,36(9):37-57
社会身份和偏见在合作的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标签机制的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以探讨身份、偏见和合作的关系问题。通过引入基于身份相似性的选择性交互,我们发现,假如个体拥有适度的偏见,高水平的合作就能够得到支持。无论是过低还是过高的偏见程度都不利于合作的演化,这意味着适度的偏见能为社会中的个体带来利益。由我们的分析可知,高水平的合作来源于群体异质性和群体之间的明确边界。借由群体异质性和群体边界,种群可以在背叛者侵入某个群体时将之淘汰,防止其进一步腐蚀整个种群。通过引入异质的偏见属性,我们还发现,适度水平的偏见可以在演化过程中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因此,文章既可以回答偏见的社会功能问题,又可以解释偏见从何而来的问题,为我们理解合作演化和人类的身份现象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周恺杰 《科学决策》2023,(12):164-172
在互联网技术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效能日显落后,面临着读者群体不断流失的困境。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积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平台,融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制定有效服务读者、吸引读者、扩大自身影响力的粘性策略,是重振辉煌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运用数据信息技术提高读者粘性的创新实践,尤其是实施收藏(Collect)、共鸣(Connect)、合作(Collaborate)、能力(Capability)的4C 策略强化读者粘性的做法,展示了公共图书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和吸引读者的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温度一社会情感的隐喻被用于解释物理温暖和人际间温暖之间深层次的心理意义。该隐喻源于依恋,由早期生活经验积累和整合而成。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该隐喻是个体通过身体经验、借助图式逐渐映射到人际关系上的。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也表明脑岛是该隐喻形成的神经基础。“温暖”这一隐喻连接了个体与群体,可以通过启动干预的使用(如温度)以促进一些心理疾病的康复;身体温暖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增进人际间距离。因而具有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贾海彦 《山东经济》2007,23(4):22-24
公共品的市场属性决定了公共品新的划分范畴,由此构造出三类公共品市场:垄断或寡占型市场、“混合”型市场和竞争性市场。这就将对公共品多元供给机制的研究引向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公共品市场结构特征优化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为我国国有公共事业企业的产权改革、政府和私人运营商的具体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工具。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这一类行为心理学家把其称为亲社会行为。它是一种个体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贺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34-48,156,157
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是分析东亚区域合作的一个理论新视角。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各具形态的区域性公共产品,这成为日本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和实现自身大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途径之一。在日本国内,功能性合作被普遍视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和关键内容,而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则是开展功能性合作的重要方式。在东亚的区域合作中,亚洲各国既要珍惜传统友谊、政策宣示的积极作用,也要通过制度性建设和功能性的外溢、通过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以及相互利益的交换和妥协等方式给予刚性支撑。在当下的东亚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联合供给区域性公共产品和开展功能性合作是一种较为现实的政策选择。积极扮演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有效促进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二战后日本亚洲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应该积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以共同供给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形式进一步推进东亚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2.
庞珣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7):24-42,156,157
关于国际合作的现有研究通常不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进行具体区分,从而忽略了国际公共产品的特性对国际合作的影响。作者从国际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主要特性出发,建立并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国际合作的主要障碍及其可能的解决方式。公共产品如果不具有完全的消费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那么排他性的消费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就有可能建立,使国际合作成为可能。国家可以局部而渐进地克服集体行动的障碍,使得公共产品在较高水平上得到提供。这一过程形成了公共产品领域在国际合作上的特殊路径,即从不平衡到逐渐平衡,从小范围合作到广泛合作。这种非平衡性和层叠性同时也受到国家间关系、现存国际机制和国家之间在其他议题上的合作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以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程度为考察对象,作者建立了分析国际合作可能性和路径特征的简明框架,为解释公共产品领域内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the optimal public policy under an endogenous number of children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the optimal public intervention under an endogenous timing of births has remained largely unexplor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ptimal family policy when the timing of births is chosen by individuals who differ as to how early fertility weakens future earnings. We analyze the design of a policy of family allowances and of public pensions in such a setting, under distinct informational environments. Endogenous childbearing ages is shown to affect the optimal policy through the redistribution across the earnings dimension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fertility externalities. Contrary to common practice, children benefits differentiated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parents can be part of the optimal family policy. Our results are robust to introducing: (i) children as durable “goods”; (ii) education choices; (iii) varying total fertility.  相似文献   

14.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s for 1988, 1995, 2002 and 2013, we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public pensions in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households with elderly members across two decades of pension policy reforms. We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role of public pensions at a national level and analyse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public pensions to nat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cross a much more extended time period than earlier studies, which have generally focused on regional changes over short period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ublic pensions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income for households with elderly members on average in China,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pension income is highly unequal, with a Gini coefficient of 0.74 in 2013. Public pension income has been the largest source of income inequality for elderly households since 2002 and contributed to more than half of total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most recent year of the survey. This finding is robust against variations in the income inequality measures used. Additionally, our analysis suggests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pension benefits is the primary driver of pensioners'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several hypothetical policy changes, ensuring a minimum pension benefit for all existing pensioners seems to be the most fiscally effective option in reducing income inequality, with a 0.8% reduction in the Gini coefficient for a 1% increase in public pension expenditure.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愈发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之一。与此同时,公共物品的城乡非均衡化分配伴随着城乡二元体制而发展并成为其经济基础。为此,本文根据公共物品城乡分配的现状,探寻了城乡二元体制与公共物品非均衡化分配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从公共物品的视角探索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Trust and property right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influence farmers' behavior regarding resource us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higher trust levels may enhance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rust and (land) property rights security influence the provision of one concrete public good: land protection through the Sloping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 in China.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 data from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From our questionnaire two trust factors are derived and distinguished, using factor analysis: general trust and kinship trust. Farm households are less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public goods when they perceive more secure land rights, but trust has mixed effects on public go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neral trust and kinship trust may rely on two opposite effects for influencing public goods provision. On the one hand, high levels of general trust may directly enhance people'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 (by reduced likelihood to reconvert forest land) when farmers are aware of the posi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program, that's the public goods effect. On the other hand, general trust may also make it more likely that people invest more in their own private goods to pursue their own welfare (a more likely reconversion of forest land to arable land), that's the private goods effect. The final outcome depends on the size and direction of both effects. Compared to general trust, kinship trust is more inward-looking and self- or group-interested compared to more reciprocal general trust. Thus, unlike general trust, kinship trust may have no significant public goods effect on the provisioning of public goods.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不畅问题,构建政产学研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发现,将政府纳入协同创新体系可以解决公共品投入不足等市场主体无法自发解决的问题,政府公共科技创新投入、企业创新预期收益、科技成果转化成本、产学研收益分配机制等对最终的演化稳定策略有重要影响,政府的积极策略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各方从不合作走向合作。最后,依据结论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性公共产品概念是对国际公共产品概念的继承和发展。深化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理论建构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与地区主义的五阶段说和功能主义的溢出说相融合,为传统的区域合作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公共产品消费中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为选取区域合作的内容设定了较为客观的标准。公共产品的成本-收益分析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较为科学地说明了驱动有关国家开展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此外,公共产品理论中有关外部性的论述还可解决域外大国参与区域合作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方钦  苏映雪  李钧 《南方经济》2017,36(12):1-26
文章的目的是对公共品研究中的理解分歧作出一些澄清。笔者的分析是基于思想史和历史。通过对公共品理论的思想史梳理,笔者认为公共品的实质是一种兼具外部性与"搭便车"难题的物品或服务。而萨缪尔森式的研究由于将制度因素从公共品现象中剥离,致使公共品认知出现诸多混乱。针对实验经济学中兴起的公共品博弈,笔者以《大宪章》为例作了历史考察,发现从成本角度而言,公共品供给的行动逻辑是个体为减少外部成本或者为获取外部收益,通过承担私人成本的方式,提供具有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但这一逻辑无法验证社会偏好理论的有效性,因为该理论更多地反映出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陈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