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 为了加速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振兴,我们特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经济布局陇海—兰新经济带各省区、市、地(州)自愿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发展、振兴这一地带、从酝酿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已取得奠基性进展。这一经济带与现代丝绸之路和陇海—兰新欧亚大陆桥三位一体,紧密相联,不但已作为一个崭新的经济现象、经济概念、经济范畴、经济术语进入了我国经济发展序列,而且正作为一个经济活动大区登上了我国经济活动舞台。这一地带已先后成立了“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促进会”、“陇海—兰新经济带市(州)  相似文献   

2.
《开发研究》1987,(5):40-40
<正> 为促进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崛起,沿线10个省(区)、51个市、地、州的市(州)长、专员、经济协作部门和各铁路局负责同志,于1987年6月在郑州召开了联席会暨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会议探讨了陇海—兰新经济带横向经济联合等重大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横向联合具有可靠的基础。首先,这一地带有纵贯东西、长达4千多公里  相似文献   

3.
《开发研究》1988,(4):35-37
<正> 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起飞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拟对这一经济带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进行探讨。一、陇海—兰新经济带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制约陇海—兰新经济带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指导思想上受着全国的影响和制约。具体地说,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发展,首先应在战略思想的选择上有所突破。目前,对这个问题有多种观点:一是沿海地区提出的“梯度推移战  相似文献   

4.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条件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开发“十五”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促进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经济整合,带动周围地区和农村发展。确定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这一重点建设区域,能使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使用,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益,获取较大的投资边际效益,有利于快速提高西部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研究了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条件及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陇海—兰新经济带可行性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自1986年12月在西安成立了“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促进会”以来,有关该经济带种种设想和建议屡见报端。应该说,“陇海—兰新经济带”理论才仅仅提出来,远没有形成体系,而实践工作则是一片空白,缺乏有效进展。许多文章不是大谈沿线10省(区)的物产如何丰富,能源如何富有,旅游点如何热等等,甚至把它拟为第三条欧亚大陆桥。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严酷的问题是: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主体  相似文献   

6.
<正> 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促进会自从成立以来,已召开过3次大会。第一次是在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部—古都西安召开;第二次是在西端—新疆的伊犁召开;第三次理事会年会是在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东端—新建的港口城市连云港市召开。这次召开的第四次年会,又移师西进。在西部的工业重镇兰州市举行。理事会在沿线各城市易地召开,为这一地带内的各省  相似文献   

7.
<正> 自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促进会于1986年十二月成立以来,陇兰经济地带已经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已成为新的经济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大跨度、多层次横向经济联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开始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战略格局中日益显现其地位。在组织建设上,除了成立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促进会以外,又先后成立了陇海—兰  相似文献   

8.
<正> 把陇海—兰新经济带放到全国、亚太及全球经济的大系统中,研究、制订这一大跨度经济地带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在现阶段,这一地带应当作出以下三方面的选择。一、从生产力总体布局出发,选择“东西结合”的战略。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陇海—兰新地带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既有较发达的东部,也有次发达和不发达的中西部。  相似文献   

9.
<正> 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地区发展与政策研讨会于1990年8月10日在兰州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同志,副主任吴明瑜同志,部长李泊溪同志;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童大林同志;中央部门、西部省、区和省会城市的党政领导同志;陇海—兰新沿线各地、州、市的有关负责人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会议听取了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促进会秘书长郗志超的工作报告,听取了马洪同志关于90年代西部开发在全国经济发展总格局中地  相似文献   

10.
朱解放 《特区经济》2011,(8):201-202
陇海—兰新经济带是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大通道,也是唯一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大长廊。加快这一区域的协作与联合,对于推动该区域的经济提升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京津——呼包银经济带构成的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协作带,在更加强调地区协调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加强和推动这四条经济带的建设,对于形成中国区域合作的新格局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洪 《开发研究》1987,(3):5-10
<正>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以研究和促进横向经济联合为宗旨的陇海——兰新经济研究促进会的正式成立,正是反映了这一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这不仅是这一经济地带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事,也是关系全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一、开通陇兰经济带横向联合的战略意义陇兰经济带,是指以陇海—兰新铁路为纽带,沿线大、中城市为骨干,东、西两个对  相似文献   

13.
<正> 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发展,会使目前能力紧张的陇海、兰新铁路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应当认真研究经济带的建立和发展对铁路提出的新要求及给客货运输带来的新变化,积极制订为经济带服务的措施.第一,加强和改进运输组织工作,挖掘运能潜力,提高运输效率,满足经济带  相似文献   

14.
尉强 《北方经济》2010,(19):20-22
一、呼包鄂经济圈沿黄经济带随着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全国由南到北正在形成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  相似文献   

15.
郁冠 《开发研究》1988,(5):25-26
<正> 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市和县形成城市经济和县区域经济两个经济巨轮,推动着经济全面发展。这个经济带共有大中小城市85个,县建制525个(不包括县级市45个)。县,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战略单元。每个县的经济也自然形成一个小型的区域经济。县区域经济,是综合性经济,包括一、二、三次产业。县属城镇和乡镇,是城市和农村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试图将系统科学中结构与功能等概念用于对陇海—兰新经济地带这一区域经济系统,以深入了解其运动规律及内在调节运行机制,为制订这一地带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依据。一、陇海—兰新经济地带内在结构分析区域经济系统的功能是由其内在结构决定的。但通过人的有目的活动(如区域规划、发展战略的制订与实施)又可以作用于内在结构。调节各要素的组合作用及方式,使之发挥新的功能。就陇海一兰新经济地带而言,按照组成部分、时空顺序、联系规则等三大要素来分析其内部结构,它可以分为部门结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论述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城市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基础上,从开放型经济基础、开放型经济存量与增量、开放型经济质量、开放型经济比较优势四个方面来设计我国现阶段核心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评价框架,并选取以沿海经济带、京广京哈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包昆经济带中的60个发达城市数据为研究依据,对其开放型经济发展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广京哈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沿海经济带次之,陇海兰新经济带、包昆经济带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效益来看,表现出显著的阶梯性特点,且高行政级别城市数量、先进企业数量、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我国五大经济带城市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86年9月,在新疆伊宁市召开了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战略讨论会。会上就该地带的外经外贸、商品流通、工业发展、资金融通、旅游事业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推动该地带经济发展战略讨论逐步深入,本栏将陆续刊出这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全国由南到北正在形成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四条连接东西部的经济增长轴线将构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种以经济带建设带动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20.
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京津-呼包银经济带构成的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协作带,在更加强调地区协调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加强和推动这四条经济带的建设,对于形成中国区域合作的新格局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