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在社会危害性、表现形式以及产生原因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采取不同的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中制定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起诉制度,尤其是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和犯罪缓诉制度,对于解决未成年人犯罪,进一步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有利于恢复被害人利益和未成年犯罪人重返社会。我国应借鉴域外经验并结合国情,逐步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系,福建福州350000)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在定罪、刑罚的设置和适用方面对未成年犯罪人都给予了特殊的保护,对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进行严厉的制裁。在刑法中应取消未成年时期的刑事污点,对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作一般性规定,并增设社区矫正处罚方式。  相似文献   

4.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档案封存制度;未成年人刑事档案的封存条件需满足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和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两个条件,犯重罪的不适应该项制度;未成年人刑事档案封存制度凸显了刑事立法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法律体系,并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实现了有效衔接;未成年人刑事档案封存制度使获轻罪的未成年人能顺利回归社会,有效规避其因不被社会接纳而再次犯罪,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李佳 《企业家天地》2010,(3):150-150
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方向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在检察工作实践中,如何正确对未成年人犯罪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彰显刑法的谦抑性和刑罚个别化的思想,体现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双向保护”的和谐统一,确实是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立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对现行政策与立法的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面对我国日趋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我们深刻认识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深化对未成年人犯罪规律的认识,加强未成年人犯罪检察理论研究,创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思路,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律师介入机制、社会调查制度、社区矫正机制、前科消灭制度"等制度的构建,逐步完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未成年人检察队伍的专门化、专职化,已然成为提升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成效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民族恐怖主义犯罪作为一类犯罪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惩治民族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指导意义。在打击民族恐怖主义犯罪中,必须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总体上,坚持以严为主的基本方针,注重从宽的基本原则,坚持相济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中,必须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到预防和惩治民族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刑事执行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脱胎于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为1979年刑法所明确。它和刑事法体系都蕴含了从"敌人"到"犯罪人"的犯罪观嬗变,展示了一定的法治理念和科学精神。虽然,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为1997年刑法废除,但是其犯罪观的转向为以后的严打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带来启示:把犯罪者当做"人"是当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法体系构建的逻辑主线。  相似文献   

10.
孙立伟 《大众商务》2010,(2):246-246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居住环境和情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性客观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形成犯罪的心理,走向犯罪。  相似文献   

11.
孙立伟 《大众商务》2010,(4):246-246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居住环境和情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性客观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形成犯罪的心理,走向犯罪。  相似文献   

12.
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控制应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定罪中体现区别对待这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从严打击假冒商标和版权盗版犯罪行为,对专利和商业秘密犯罪的刑事控制相对从宽.在量刑上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积极适用缓刑和罚金刑,并可适用恢复性司法,力求以宽济严.  相似文献   

13.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刑罚这一打击和预防犯罪的最直接手段就显得尤为举足轻重;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在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刑事政策上,均提倡轻缓化、非监禁化的刑罚处理方式;这样可以避免未成年犯罪人受到在监狱"交叉感染"的负面影响,从而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在此就我国应构建何种形式的未成年犯罪人非监禁刑罚制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少年司法制度也处于发展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权保护观念日趋增强,但少年司法仍存在着诸多缺陷,如果对少年刑事司法的理念不全面、不客观,势必会影响到少年刑事司法的长远发展。本文以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为视角,对少年司法制度进行价值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好未成年人犯罪这个世界性难题。  相似文献   

15.
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目标,代表着我们对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的追求和向往。改革开放以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震惊的速度在我国蔓延开来,并逐步成为严重侵害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不断破坏我国良好的社会秩序,危害我国的社会、生产安全的不和谐的因素。本世纪初,我国一些地方司法、执法机关提出调整"严打"刑事政策,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断通过刑法修正案、立法和司法解释,完善我国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律规定。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黑社会犯罪等概念的认识偏差,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不少的困惑和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具体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征与概念的分析,以及探讨黑社会(性质)组织及其犯罪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丰富理论和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情况,并参考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认为我国《刑法》等法律中对于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应予以修改,即降低未成年人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标准,将刑事最低责任年龄降低至12周岁,将行政法规当中有关未成年人的适用年龄与《刑法》中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挂钩。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更迭,被害人学的发展演变反映国际刑事政策对被害人保护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机制包括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犯罪被害人援助制度,刑事司法程序上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以及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制度,加强对犯罪被害人保护机制的研究,可为我国未来的刑事政策和立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现代刑法中资格刑的地位日益突出。以环境刑法为例,资格刑在适用刑罚观念变迁、刑事政策趋势、惩罚犯罪需要以及刑事立法体例调整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合理性。我国刑法应当加强有关资格刑的立法。  相似文献   

19.
司法能动性指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则,并充分运用司法经验,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从而理性地对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作出判断。在能动司法的语境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明确提出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这一制度开创了未成年刑事审判的新纪元,既体现了法的正义价值,符合刑法的谦抑性和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又顺应国际刑事立法发展趋势。但该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涉及到理论、立法、司法、观念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从其设立到发挥效力,还须有特定的环境、条件以及配套的制度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刑事政策在控制和预防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在刑事政策与刑法和犯罪相分立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之后,学者们从刑事政策的主体、原因和对象等角度对刑事政策进行分析.我国的刑事政策的发展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刑事政策在控制、预防犯罪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