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1.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农民减负增收。近几年来,由于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加之国家对农业税全部免征,实现了农民税费“零负担”的目标。各地应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收入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2.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支持“三农”取得的成效 1.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湖南省株洲市从2002年起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目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涉农税种已全部免征。全市仅农业税就减少农民负担13909万元。人均50多元。全市还对农机、化肥、农药实行了免税政策。同时,加大了对农村乱收费治理。对农民建房、农村教育等收费进行了规范,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从2001年全面展开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取消了不合理涉农收费,重新确定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计税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今年,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指示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国家仍要征收入库,对农民可以免缴,实行村级代交、政府补贴。这对提高农民的切身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下简称农业税收)的税收政策强、涉及面广、又有复杂的历史的原因,免征农业税收既要体现其积极意义的一面,又要注意到由此产生的具体问题。同时要吸取前一…  相似文献   

4.
武安市在2005年的工作中,积极响应加强“三农”建设的政策,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在2004年农业税减半征收的情况下,从2005年起全市免征农业税,仅此一项减轻全市农民负担887.3万元,人均减负14.1元,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总体减负4873万元,人均减负70多元,武安市农业从此进入无税赋时代;二是认真落实“三农”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免征农业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减免农业税的同时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对于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负担反弹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农村税费改革不仅仅是指涉农税费的清理、整治,而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变革,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已进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减征、免征农业税试点,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推行以来,总体进展十分顺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潜在问题也日渐暴露,需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7.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几年的实际运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干群间距离进一步拉近,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排队踊跃缴纳农业税的动人场面,足见税费改革顺民心,如民意。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债务的清偿问题。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成果,保障农民负担不反弹,农业税征收必须突出“乡村债务”重围。  相似文献   

8.
松溪县是福建省三个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之一。该县税改后农税征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近日,笔者就此进行一次专项调查,感受颇多。 (一)农税政策的调整。 1. 农业特产税政策的调整。一是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重复交叉征收。根据中央[2000]7号文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业特产税政策的通知》和《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  相似文献   

9.
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根据上级税改办的指示,今年将农民负担以“河南省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卡”(简称“政策卡”)的形式向农民公示,实行一户一卡。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改进农业税收征管工作以适应税收后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业税收的征收执法主体是县、乡、民族乡、镇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第五章第22条规定)。税改后,农业税及附加的征收执法主体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通知(中发[2000]7号)中明确指出:“农业税及附加统一由财政或税务部门直接征收”。这一通知已明确了农业税及附加的执法主体。乡镇干部不具备农业税的执法资格,不得直接征收。同时,由于税改后农业税及附加成倍增长,工作量将大大增加,再沿袭过去农业税收征管模式将很难适应税改后农业税征管工作的需要。为此,笔者就如何改进农业税收征管工作,提出如下浅见。  相似文献   

11.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三年来,安徽省庐江县认真总结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综合推进各项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农村基层组织有效运转体系、农民负担监控管理体系、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体系,在农民负担持续减轻的基础上,着力实现“三个确保”的目标,巩固扩大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税改后,庐江县农民负担水平逐年下降,到2002年,全县农民负担比改革前的1999年共减轻9104万元,减负率达56%,人均减负86元,亩均减负92元。与此同时,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矛盾和问题,针对税改后乡、村两级可用财力大幅减少的情况,县委、县政府采取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税的免征,农民负担逐步减轻。但村组财力减少,村级债务越背越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村级债务的反弹,已成为当前财政监督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减免农业税后亟待制定的配套改革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减免农业税需要配套改革政策。从宏观角度来看,减免农业税与国家鼓励和扶持粮食生产有密切关系。我国粮食连续几年减产,供求缺口不断增大。粮食主产区免征或大幅度降低农业税,其必然结果会刺激粮食生产。从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行减免农业税改革试点,除把相应的基础工作落实到户外,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关配套改革政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特别是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千年的农民种粮纳税的历史,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也为乡镇财源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税费改革后如何加强乡镇财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山东省沂水县在税改后,政策内减负总额3726万元,农民人均减负37元,减负率29%。税改后如何加强乡镇财源建设,既减轻农民负担,又保证乡镇政权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是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村税费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怎样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做好测算工作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前提。中央明确要求,这次农村税费改革,一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要保证乡镇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能够正常运转。要达到双方兼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农村税费改革测算工作: 一、合理界定农民负担范围。农民负担包括:一是税收负担(农业税,生产环节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二是乡统筹、村提留;三是专门面向农民收取的各种基金、集资等。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折款,收购环节农业特产税不在农民负担之列。 二、认真核准、核实农民负担。农民负担的有关数据来自村组,来自乡镇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市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职能的影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05年全省免征农业税,"乡财县管"、"村财乡管"改革在河南省许多地方的试点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增收比例高,绝对增收大。2002年全省农业税收入达到12.6亿元,在县区级财政中,农业税收入已成为地方财力重要来源。因此,进一步做好农业税收入的征管显得更为必要。勿庸置疑,税改后农业税征管工作有了很大改进,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加强。一、农业税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1.政策宣传厚此薄彼。税改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税改政策宣传大多重点围绕着“减轻、规范、稳定”的目标和指导思想进行,而对农民必须依法纳税的教育宣传却相对较少。因此,一些群众认为,要减负、要稳定了,拖一会儿、欠一点…  相似文献   

19.
农村税费历欠:一道亟待化解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税费历欠又称老欠、旧欠、尾欠,主要是指全部免除农业税以前,农民按政策规定应该上交给国家和集体而未交或部分未交的税费,其中又分税费改革前和税费改革后_^两个阶段。税费改革前的历欠主要是“三提五统”和农特两税,税费改革后主要是农业税及附加。税费改革启动后,按照中央和各省(市、区)的规定,农民历欠一直处于“暂缓征收”阶段。但最近笔者在农村调查发现,“暂停征收历欠款”这一政策虽然在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村税费改革健康进行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给予了农民更多的实惠。以上饶县为例,2004年通过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该县农民总负担由税改前的3866万元减至2082.7万元,人均负担由63.04元减至33.96元,亩均负担由121.9元减至65.67元,农民减负总水平达到46.13%。2005年的我省又提前一年实现了农业税的全部免征,更是对农民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再次解放,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劳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