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息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信用信息共享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对解决信息不对称、扩大信用交易、防范信用风险、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是当前市场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加速推进信用保障体系的制度化建设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以政府信用建设带动社会信用建设两方面来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衍生的一种增值服务,它的出现创新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在以信用为基础的物流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信用风险隐患。从金融信用风险的构成上来看,主要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质押物的信用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风险等。笔者从强化对质押货物的信用风险控制、建立物流金融业务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四个方面探索了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刘依东 《时代金融》2014,(9Z):50-50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衍生的一种增值服务,它的出现创新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在以信用为基础的物流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信用风险隐患。从金融信用风险的构成上来看,主要有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质押物的信用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风险等。笔者从强化对质押货物的信用风险控制、建立物流金融业务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四个方面探索了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P2P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野蛮式增长.由于技术因素、管理能力、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等方面存在缺陷,P2P借贷中的信用风险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为基础,首次提出了P2P借贷风险成因的理论框架,研究分析了P2P借贷的信用风险成因: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事前逆向选择,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导致事中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约束机制导致事后道德风险.最后,针对P2P借贷信用风险管理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企业信用的缺失、信用传导机制不畅已经成为当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瓶颈"问题。本文从中小企业信用与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入手,探讨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特征及信用风险原因,据此提出了需从近期和远期两个维度系统探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近期内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增加企业的退出成本,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形成社会监督惩罚体制,用法律形式体现诚信;长期看要从制度建设人手,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使企业信用信息尽可能地公开,让诚信成为行为习惯,这是解决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征信系统)是世界上人口和机构覆盖面最大的征信系统,实现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全国交换和共享,成为金融机构防范信贷信用风险、改善金融环境的基础设施,也是金融机构贷前审查、贷后管理的重要工具,为国内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征信系统应用进一步加强,征信系统自身的法律制度缺失、非银行信用信息共享、数据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借鉴和吸收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征信系统建设中有关数据采集、数据征集、数据质量、法律制度建设上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征信系统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银企信用关系的劣化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企信用关系是我国信用关系的主体,是影响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一个健康、良好的银企信用联系是我国建立全面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本文对当前我国银企信用关系劣化的表现、形成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并从明晰银企产权制度、建立信息防范识别机制、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立失信的惩罚机制、强化银行内控机制、营建企业诚信文化等几个方面对矫正银企信用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对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在银行理性的假设下,信用风险来自于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我国而言,由于政府对住房抵押贷款的某些不适当干预以及银行自身缺乏有效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常是非理性的,并由此产生制度性的信用风险。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机制建设进行探讨,认为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基础上,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并提高赖账成本。以及建立政府抵押贷款担保保险制度等来达到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着风险防范意识比较淡薄,企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企业诚信环境不够优化等突出问题。加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管理,必须增强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意识,加大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沟通力度,健全完善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信用风险防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征信系统在帮助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高公众信用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效,但目前还存在缺失非银行信用信息、信息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和建立系统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表现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缺失所导致的经营风险、融资风险和应收账款坏账风险.为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一方面中小企业应自身加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有效地进行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出信用立法体系,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李冬  杨峙林 《征信》2017,(11):35-37
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信用风险,对预期违约概率模型、信用计量模型和信用组合理论模型等经典的信用风险测量模型进行比较、发展和完善,提出应将法律制度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打造现代化的新型监管模式,从司法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设备和网络系统信用以及社会信用五个方面强化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作用是收集和保存企业的信用记录,帮助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防范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5.
信用管理制度是现代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湖南省995户工商企业调查问卷分析表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信用销售能力不足、信用风险巨大影响企业竞争力.为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我国应尽快建立信用管理研发和推广机制,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以及应收账款再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个人征信数据库采集工作存在“四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信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满足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的要求。但数据收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逐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倾向于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三者结合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制度,这是完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错误认识、不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以及单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法等现状,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建立操作风险的独立评估框架、建立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陈勇阳 《浙江金融》2007,(11):48-49
信用管理是指各经济主体(包括政府、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及专业的信用管理机构)为了实现信用活动的目的、维持信用关系的正常运行、防范或减少信用风险而进行的收集分析征信数据、制定信用政策、配置信用资源、进行信用控制等管理活动。信用是一种表现为表现是信  相似文献   

19.
金融生态,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筑金融生态的有机整体.其中以征信体系为保障的信用环境是衡量、评价金融生态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所说的征信体系是指与征信活动有关的法律规章、组织机构、市场管理、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其主要功能是为信贷市场服务,但同时具有较强的外延性,还向商品交易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提供服务.在实践中,征信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有征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以及政府.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解决交易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约束企业和个人自觉维护信用记录,防范信用风险,促进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试点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是2010年我国债券市场最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工具,它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用类债券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本文通过对CRM试点过程中存在的投资主体单一、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外部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有针对性地从投资者培育、信用评级与定价、做市商机制、交易信息披露、信用事件处理、以及监管会计税收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利于CRM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