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有农民、农村社会组织、政府和市场,这些推动者在新农村发展建设中有其各自的作用。正确把握和发挥好政府组织,特别是乡镇人民政府在建设新农村中的职能,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探讨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该从农民利益诉求出发。  相似文献   

2.
郑享清  黄忠华  蓝天 《全国商情》2007,(9):101-101,106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起到发动领导、组织协调、把握方向、推进改革、政策引导、投入带动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动员和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梁希森现象”已频频出现在多家媒体,并引起了中央领导及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机构的重视,也成为我省各级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全面审视“梁希森现象”,重点分析民营企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置换问题、民营产业资本与村庄建设结合的运作方式问题、民营企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如何定位问题,尤其是如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种现实选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和信息意识;应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完善农业信息组织和信息队伍建设机制,鼓励高校的参与,发挥政府组织管理者作用;政府要加快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功效;还应加强数字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调查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而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必须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各个涉农部门要形成完备和可操作的政策体系,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环境;按照自愿、民主、因地制宜、市场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在各级政府和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明确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地位,处理好"送"与"建"、政府办文化与农民办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要探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与措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农村发展需要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正确区分“共同行动”中的国家、社会和农民的职责。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主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建设,主导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和规划,主导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必须激发和发挥城市和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支持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群众,科学组织群众,用思想、道德、法律、文化、科技武装群众。  相似文献   

8.
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农民工群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凸显。但从社会地位来看,农民工群体处于一种"底层精英"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他们在城市社会中处于社会的底层;另一方面,在农村社会中,他们却属于精英群体。农民工对新农村建设包括新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政治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战略机遇。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引导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0.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在宏观、中观与微观三方面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外众多的学者都对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然而,我国农村文化供给状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农村文化供求中的错位需要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方面的主导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注入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履行,财政投入合理将助推优秀文化创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内涵,清醒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科学确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选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才能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吉林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是认知的,也抱有极大的热情。但现阶段也存在着“三差”(基础设施差、生活环境差、集体经济实力差)、“三难”(农民增收难、受教育难和组织难)、“三忧”(农民担忧搞政绩工程、一刀切和一哄而起)等妨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对此,农民提出了包括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规划先行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农民增收观;基础是加快农村基层建设,改善农村干群矛盾;关键是发展农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重要条件是加大再造秀美山川的监管力度;保障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化步伐,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西部农村反贫困,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的重大战略意义。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表明,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除了人口数量大分布广之外,还呈现贫困程度深、边境性、民族性与脆弱生态环境空间分布高度一致性等新的特征。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必须将农村反贫困问题纳入其要义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是文章研究的主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文化产业不发达成为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从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现状入手,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分析了文化产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以农村文化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任务.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层次性推进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性.走层次性推进的路径是贵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及测度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以前提法有明显区别。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或单纯农村经济发展,而是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分为环境要素、基础要素和效果因素三大类;环境要素的改善依赖于政府,基础要素的改善主要是农村自身建设,效果因素的改善依赖于环境因素和基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农村测度指标体系应分成不同的级别,就目前而言,调控新农村建设主要靠县一级,考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主要应放在县级和村级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陷入疲软和村风村俗日趋没落困境的表现。文章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分析得出农村空心化、农村文化贫瘠、乡土文化边缘化等成为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困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逐步导致农村生产力下降、阻碍农村稳定以及新农村的建设。落后的生存和教育现状、大众传媒的误导、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都是造成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直接和深层原因。要解决上述问题,各级政府应从长远的战略高度认识农村文化建设,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以实现城乡共荣为目标,重视和加强教育、严格文化发展考核机制,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使我国农村真正走向乡村文明。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物质技术基础也较雄厚,形成了一系列优势产品,并且其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产值比重上升而就业比重下降的趋势.在新形势下,重庆市应重新审视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作为其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战略选择,构筑工业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