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大力推进金融法制建设 努力培育良好信用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法治理金融的内涵和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严格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可预见的规则.以保护金融市场主体,特别是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秩序,保障金融市场的公正与效率。银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  相似文献   

2.
一基层央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一)《中国人民银行法》关于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规定过于原则。 1.该法第三十一条虽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其协调发展”。但对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手段未作规定。  相似文献   

3.
每每提及金融衍生产品.大多数人想到的会是风险、利润和“零和博弈“。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今天.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金融工具的确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它在制造了无数市场传奇的同时.也酿成过多次骇人听闻的巨额亏损和金融危机事件。从设计初衷和原理上.金融衍生产品应该是规避风险的工具.但在实践中反而有时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是产品本身固有的问题? 还是使用不当、操作失误?抑或是监管不力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控制!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的发展必然要与中国金融改革的整体进程相适应.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瞻前顾后.要理智、科学地面对各种挑战。只有在客观环境相对成熟之后.我们通过建立起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推出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等手段来为我们的衍生产品市场“输血”.那时才能真正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长治久安.才能真正走出你得我失的“零和游戏”。[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自1989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批准了招商银行等5家银行在深圳经济特区试办离岸金融业务,从而正式揭开了我囱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序幕。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文停办该项业务,后又于2002年6月11日重新开放离岸金融,批准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至此,“离岸金融”的概念被重新纳入中国金融业,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再次扬帆起航。[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金融创新浪潮的迅猛推进.金融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并呈现“大案要案上升、涉案金额上升、形成的风险资金与损失上升”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04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接连发生了多起重大案件.引起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近日,在“2009年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论坛”上,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的至强5500处理器获得“十大金融科技企业用户信赖产品”。英特尔中国行业合作与解决方案部高端企业客户中国大区经理茅利宁结合论坛主题指出,开展IT治理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金融博览》2010,(15):30-30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近日在参加“沪港金融高管联席会议第二次专题研讨会”时表示,在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前提下.我国应加快推进人民币债券市场向全球开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金融宏观调控作为宏观调控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要提高金融调控的效果,必须建设好金融市场,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本文从金融市场与金融调控关系的研究入手,试图找出我国金融市场尚不适应金融调控之处,提出改革的措施,使我国金融市场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为金融调控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入世后,我国的金融市场已逐步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金融竞争的态势将越来越激烈。金融法制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本文就此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黄军民 《浙江金融》2006,(9):30-30,26
关于金融创新的动因有诸多理论。“管制说”曾经是深具代表性的解释之一.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管制的放松并没有减缓创新的步伐.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反而有了更大的提高。人们尝试用新的理论论证“创新”.其中“功能说”得到了很大部分学者的肯定。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削弱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弱化了其“资金配置”的职能.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寻求新的职能——“风险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融资渠道多样化,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普遍应用.银行在“配置资金”方面的信息优势逐渐减弱。商业银行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拓展业务.改善资本充足率不足、  相似文献   

11.
离岸金融是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岸金融市场促进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它加大了金融风险,加大了金融控制的难度。离岸金融市场具有“离岸性”和“两头在外”的特点,因此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有着有别于在岸市场监管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博览》2012,(19):4-5
国务院近日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为九章.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从金融、金融交易的角度来理解文化变迁?换言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究竟跟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何关系?我们可以从中国人“家”的概念开始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天懋 《云南金融》2009,(12):19-20
近年来,中国国内民间金融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规模虽无法准确统计,但从已有的资料粗略估算应该在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民间金融至今虽说还没有“阳光化”,但事实上已成为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现实是。民间金融仍被视为“洪水猛兽”。会扰乱正规金融市场,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疆金融》2007,(11):I0001-I0001
目前,全区金融系统正在迅速兴起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学习十七大精神。关键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全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金融稳定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金融稳定离不开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金融稳定的基础保障之一。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措施.力求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巴塞尔协议Ⅲ》颁布后,我国结合实际.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商业银行监管条例.力求保持我国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行为金融理论对"市场选择"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日益对主流金融市场理论提出了挑战,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对噪声交流模型的分析表明,非理性交易者可能长期存在于金融市场并对市场格局产生的影响,因而经典金融理论所谓的“市场选择”机制其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金融:优势、问题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静生 《金融纵横》2003,(10):49-51
一、网络金融及其优势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是金融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数字化金融信息、电子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推出金融机构虚拟化,实现金融交易无纸化和金融市场网络化。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金融突发事件与应急机制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 《浙江金融》2006,(6):55-56,48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以米,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会融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在金融全球化浪潮迅速推进的同时,也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由此也给金融突发事件的出现形成一个外部不稳定环境。另一方面.国内金融业还处于体制改革和机制更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还很不成熟.金融体系脆弱.随着入关过渡期的结束.无论是监管体系还是经营机制上离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是金融突发事件产生的内部潜在的不利因素.距2006年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已为时不远.因此.金融安全体系尤其是对会融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机制的建设.已成为我们日前所面临的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如何创建金融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终结和中国金融业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的凸现.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由机构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迅速转为以“金融品牌”为核心的企业综合素质的竞争。创建中国“金融品牌”,既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关注焦点,更是银行业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问题。无论哪一家银行.要想在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胜出,就必须认清本行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所处的方位.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创造一切可动员、可支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