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家加大化肥管理力度1994年是我国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一年。我国的化肥管理在1994年从混乱逐步过渡到了有序.价格得到了控制。今年将在去年整顿农资流通市场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化肥管理力度。朱基副总理最近在全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国家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管理,保护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举措。《通知》从供需总量平衡、流通环节、作价原则及市场管理等多方面规定了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操作方案。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澄清了人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而且对于加快农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知》对农资生产、流通体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充实了许多新内容。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通知》精神,领会实质,统一思想,理直气壮地抓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一、改革农资流通体制是发展农业、稳定农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国家将化肥委托给供销社经营,是党和政府对供销社的信任。多年来,供销社在发展农业生产,搞好农资供应,服务"三农",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承德所属各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受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及经营政策调整的影响,也出现一些新情况和实际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流通体制不顺,供需矛盾突出。1984年,化  相似文献   

4.
对农资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锁经营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基础上的一种现代商业经营形式,已被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并获得巨大成功。是商业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为我国商业企业,特别是农资企业提供了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农资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的必要性  我国农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由中央到地方统配直供政策。农药、化肥由中央统配,中国农资公司和各省农资公司对国内生产厂家按计划签订生产收购合同。在价格上实行平价/议价双轨制,对农民实行粮肥挂钩、棉花奖售的专项化肥政策。化肥流通实行以农资公司为主渠道,县以…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办公厅1998年11月19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通知中对化肥管理中的总量平衡、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政府指导下的市场格局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标志着国家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已正式出台。一、改革化肥流通管理,做好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国家对化肥流通的管理由直接计划管理为主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由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活动。为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国家计委仍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全国化肥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6.
随着化肥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化肥不再是紧缺物资,化肥经营由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所以化肥营销也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市场经济当中,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除了商品本身所含的价值以外,有供求关系、国家政策、市场心理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供求关系。现从价值以外的这几个方面对化肥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一、政策调整及影响1998年11月6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新的体制有这样几项改革:一是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配收购计划,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自主进行购销活动;二是变"一主两辅"的化肥经营渠道为供销社农资公司、化肥生产企业和农业三站三条渠道并行,不分主辅;三是对化肥出厂价实  相似文献   

7.
入世在即,加入WTO必将会对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产生深刻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对粮食现行流通政策的分析,提出今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建议。一、对现行粮食流通政策的评价、分析1978年以前,我国粮食流通实行统购统销的体制。1979年以来,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粮食流通体制不断改革和调整。虽然改革经历了曲折甚至反复,但总的方向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粮食流通的市场化,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同时建立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以保证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现行粮食流通体制是在19…  相似文献   

8.
化肥价格偏高,涨势难以控制,是今年农资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关注。近日,省农资公司调查组深入到化肥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进行了调查,并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座谈,力求全面剖析影响价格诸多因素,探索完善化肥流通体制办法,稳定市场,稳定价格。一、全省化肥市场价格形势去年9月国务院和省政府对部分化肥品种实行零售最高限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之化肥供应基本上进入淡季,化肥价格保持了阶段性相对稳定。进入今年备耕春耕以来,  相似文献   

9.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化肥流通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不断增加有效供给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和发展化肥市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1996年以来,化肥市场从整体上发生了根本变化,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化肥由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购销平稳,价格稳中有降,这为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化肥市场,提供了良好时机和条件。同样,也为农资企业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济方式,积极开拓市场提出了要求。面向市场是农资企业搞好化肥经营的客观需要。从近几年青岛市农资企业化肥经营特点看,货源足,销路平,差率低,  相似文献   

10.
国外粮食流通体制评价及其启示(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流通体制,是指对粮食流通过程中的经营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的制度安排。通过介绍与分析美国、日本、欧共体等粮食主要生产、消费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以达到对国外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从而为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推动化肥减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地流转的发展为推动化肥减量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文章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DID模型、中介模型等考察农地流转政策对化肥减量作用、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作用。结果 (1)基准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地流转政策对化肥减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农地流转能够促进化肥减量。(2)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地流转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扩大经营规模的渠道对化肥减量起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自然地理区位维度,农地流转政策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带来的化肥减量作用更为明显;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维度,农地流转政策对非粮食主产区带来的化肥减量作用更为明显;在化肥用量分布维度,对于化肥用量位于0.9分位点的省份,农地流转政策实施带来的化肥减量作用相对较弱。结论 应继续有序推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比例;应遏制农地流转“非粮化”,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地制宜的探索农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绿色农业技术的环境与经济收益核算,对于推进技术应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究竟绿色农业技术有没有顺利实现农户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的环境目标?现有研究诸多争议与困惑。方法 文章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基于山东省649份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借助内生转换模型,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结果 (1)总体来看,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2)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11.79%~20.98%,提高农产品收入8.15%~9.07%。(3)不同规模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节肥增收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规模户而言,其化肥减量作用强度明显高于小规模农户。与此同时,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只对规模户有明显的农产品增收作用。结论 注重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使绿色农产品能够获得质量溢价的收益。同时创建有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土地规模条件,获得规模化带来的节肥增收效应。推动外部性内部化补偿制度实施,政府对具有正外部性行为的农户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种植结构调整视角的化肥减施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化肥过量使用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已提前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但"后零增长"时代,探寻巩固和推进化肥减施的有效对策仍是当务之急。[方法]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不同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对化肥使用量的影响。[结果]化肥用量变化与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密切相关。近年各省份化肥用量的变化趋势,也佐证了耗肥量大的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消长,是助推我国化肥使用量增减变动的重要因素。[结论]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将成为控制化肥用量的重要途径,调减非优势区作物种植面积,构建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休耕,综合运用国际农业资源和产品市场,保障短缺农产品供给等种植业结构优化措施,是推动化肥减量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同时,应注重转变传统施肥方式,推广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强化绿色发展政策支持与引导,巩固化肥"零增长"成效。  相似文献   

14.
基于10年的黑土培肥定位试验,本试验采用PCR-DGGE、克隆测序技术的方法,研究了培肥处理对大豆固氮菌多样性的影响。DGGE图谱分析表明对照土壤固氮菌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农肥低量处理、农化1:1处理、化肥低量处理和农肥高量处理,化肥高量处理土壤固氮菌多样性指数最低。在相似度60%水平上化肥处理聚成一群,对照、农肥处理和农化1:1处理量聚成一群。培肥处理降低了土壤固氮菌的多样性,影响了土壤中固氮菌的群落结构,其中培肥高量处理比低量处理降低土壤固氮菌多样性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城镇化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文章基于文献梳理,归纳城镇化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机理;利用2000—2018年河南省106个县的面板数据,分别探讨城镇化对农药施用强度和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农地经营规模与居民收入水平的中介效应,探索其影响机制。结果 (1)城镇化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城镇化的农地规模效应显著,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从而有利于降低农药、化肥施用强度;(3)城镇化的收入效应显著,居民收入水平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呈“倒U型”变化趋势,超过1/3的县已跨过农药施用强度的拐点,全部县均已跨过化肥施用强度的拐点;(4)城镇化对农药、化肥施用强度较低的县的影响更大。结论 适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药、化肥减量;鼓励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农地规模效应,降低农药、化肥施用强度;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同时促进居民选择环境友好型食物、减少食物浪费,可以从需求侧助推农药、化肥减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不合理的化肥施用不仅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还产生大量碳排放。削减化肥过度施用产生的碳排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测算小麦化肥碳减排潜力并总结其时空分异规律,可以为削减化肥碳排放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04—2020年10个小麦主产地面板数据,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小麦化肥投入效率以及化肥可削减比例作为化肥碳减排依据,并使用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Markov链分析方法分析与总结小麦化肥碳减排潜力的时空演变规律特征。结果 10个主产区小麦化肥平均碳减排潜力达到251.10 kg CE/hm2,其中西部地区碳减排潜力最高,总体碳减排潜力空间分布不均衡,分布差距扩大并且差距主要来自地区间差距,碳减排潜力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在空间分布上仍较稳定。结论 为促进小麦绿色生产,需要明确西部地区为小麦化肥碳减排重点地区、重视小麦低碳生产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发挥测土配方施肥对促进化肥碳减排的作用、利用多个要素替代措施推动化肥碳减排。  相似文献   

17.
化肥过量施用在提高棉花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并威胁到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新疆重点植棉区的446农户实地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进行评价,并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植棉农户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影响因素中的户主年龄、植棉经验、土地质量、土地产权、接受科学施肥技术培训、棉花收入的满意度、棉花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等因素对农户减量施肥有显著影响;农户认为科学施肥是否重要的认知因素和农户家庭人口对农户减量施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气候对农户的影响存在于以农户为中心的两阶段价值链(生产和产后环节)中,农户收入是气候直接影响和农户为规避气候风险调整生产经营行为的结果。基于阿克苏地区2011~2014年316户枣农微观面板数据,在Ricardian模型理论基础上提出气候-两阶段影响模型,运用考虑气候影响的随机系数模型,构建全要素适应性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表明:4~8月生长期和9~10月成熟期气温升高对农户增加收入有利,但农户对极端高温的适应能力不足;4~8月主产区降水增加对农户的影响利大于弊,9~10月成熟期降水增加使农户不可避免陷入由气候导致的市场风险;生产阶段气温升高使肥料的产出弹性下降,降水增加使肥料的产出弹性上升,农药的产出弹性下降,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成本增加,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调整行为不科学。为保证农户收入安全,农户在生产和产后阶段气候适应能力亟待提高,尤其应充分考虑产后阶段的气候适应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土样为材料,对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棕壤有机碳含量,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差异显著,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含量最高,长期施用化肥降低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冀鲁豫3省45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绿色农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文章选取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地市数据,厘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演进轨迹和化肥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格局,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结果] 2004—2016年冀鲁豫3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总体表现为提升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区域差异不断增强;化肥面源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河北、河南,总体排放强度略有下降,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演进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正向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且间接溢出大于对该市造成的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推进会把化肥面源污染"转嫁"给邻近地市。[结论]不同地区应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过快带来的污染"转嫁",统筹协调、协同治理化肥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