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影响环境质量的典型机制与差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污染和吸收两个视角构建包含大气、土壤、水体3个要素的环境质量研究体系,选取国务院按照新标准监测划定的74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为样本,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及效果,进一步识别其在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推进模式与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推进模式之间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城镇化进程对环境质量总体上造成了负面影响,既加剧了环境污染排放又抑制了环境吸收能力;居民消费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是城镇化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城镇化推动模式及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主导型城市、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环境质量提升.本研究为政府在环境约束下如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2.
影响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中观和微观因素包括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其中,环境质量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声环境和自然景观等要素的质量。本文在分析环境质量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经济计量模型,以分析环境质量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环境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双碳”背景下,如何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改善环境质量?政府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以2004-2018年263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为样本,采用不同维度指标衡量环境质量,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以及财政分权在绿色技术创新与环境质量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但绿色技术创新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随着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在财政分权的作用下,绿色技术创新改善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存在区域异质性、时间差异性以及门槛效应。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把控财政分权水平,加大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绿色技术的使用率,加快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基于Mapinfo的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思路,在明确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各个省区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评价区城市环境质量状况的综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Mapin-fo的应用可以有效支持这一评价过程,它能够将数值计算与图形处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评价工作更加简洁、直观、高效和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5.
邢章萍  刘璐  张军红 《经济》2012,(10):21-22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但是现有的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安全等方面,还难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面对严峻的挑战,城市亟待加快转型步伐.  相似文献   

6.
城市经营是一种崭新的城市治理和发展模式,是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的政府职能转型。城市经营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环境质量,培育特色优势,塑造城市形象,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城市经营或者说经营城市正在被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接受和实践。城市经营是社会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城市间竞争的战略选择。当今时代,人才、财富、资源的跨国、跨地区流动特性被市场机制充分激发,自然,竞争也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已从最初的企业间对市场的争夺延伸到城市间形象和…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阶段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单位GDP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来体现中国环境质量的好坏,以人均GDP为影响变量,构建了6个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实证研究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不同研究阶段以单位GDP三废排放所体现的环境质量与人均GDP之间遵循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工业化、地理脆弱性与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我国30个大中城市经济、环境和社会数据,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城市化、工业化、地理脆弱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结论表明,因子分析法比API指标综合性好,工业化进程、地理脆弱性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非常显著,提高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城市空气质量区域性和自相关性较强.本文的静态分析表明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动态分析发现.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超过某一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的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结论表明,我国仍处于随城市化率提高空气质量污染上升的阶段,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控制城市化速度,提高工业化增长质量,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等方面入手尽快到达空气质量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国内研究更多关注技术进步对环境质量的作用,却并未重视技术进步方向变化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构建两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数理演绎技术进步方向和城市用地规模变化与环境质量的耦合过程,结合我国经济数据数值模拟不同技术进步方向对城市用地规模和环境质量的影响。模型结果发现,提升环境质量可以通过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和清洁技术创新方式实现,当城市和农村的用地需求外生给定时,环境污染完全取决于清洁与非清洁技术的水平,当城市和农村的用地需求由技术进步内生决定时,清洁和非清洁技术都会对环境质量有直接作用,同时还会通过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和用地规模影响环境质量。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如果保持我国现阶段的技术进步方向不变,环境质量、城市用地和经济产出将难以实现相容发展,环境质量的提升对城市用地和经济产出存在"挤出"效应,而转变技术进步方向使清洁技术强度足够大时,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万绪才  张安  李刚  徐菲菲 《经济地理》2003,23(1):113-116
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心理需求是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文章尝试从旅游者的视角对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旅游者评判的方式,构建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获取单项指标评分。文章最后对南京、苏州两市的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其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当时间迈入21世纪,地球环境更加引起全社会关注之时,城市的形象备受瞩目。环境质量一跃成为衡量现代化城市的第一标准,而园林绿化就是决定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园林绿化工程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算法获取环境指标,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数字模型和灰色多元回归模型,以洞庭湖为例,对环境质量背景进行了重构和预测,结果表明:7年间湖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下滑,城市郊区和湿地尤为明显。大气可降雨量降低,植被覆盖度减少,地表温度升高,土地利用强度增加为主要驱动因素,土地利用强度和降雨条件与湖区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强相关性;未来短期内湖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退化趋势,预测2021年环境质量相比2007年将退化18.5%;环境变化并不完全是单一要素驱动或多要素叠加干扰,还存在环境因子的集聚作用,包括正向集聚—提升环境质量和负向集聚—降低环境质量,重视正向聚集(促进降雨、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地利用强度等)带来的环境效应将有利于改善湖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大昆明"呼之欲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环路以内只拆不建,建设系统的公交专用线,市区内新建一批市民广场和公园,城市道路全面美化,滇池治理步伐加快,一大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紧锣密鼓。进入昆明,就进入了一派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的热气腾腾的场面。以2001年为始,春城昆明决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建成“我国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昆明走入困境“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昆明以冬不冷夏不热、常年气候温和的特征赢得了“春城”的美誉。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和西南的中心城市之一,昆明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  相似文献   

14.
杜渐  丁聪隽 《时代经贸》2014,(4):249-24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由此对于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于如何提高环境质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提高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对环境质量的监测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对环境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和针对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着直接的影响。对环境质量监测的提高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本文将对目前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环境质量管理的兴起和发展,文章指出了我国环境质量管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在环境质量管理中构建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动态结合的控制模型,以加强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设想,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是连接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构建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双向互动关系模型,选取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估算各地的环境质量,分区域呈现其动态演变规律和时空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呈逐年改善的趋势,下游地区的污染排放相对较低,中游和上游则相对较高。(2)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而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利于减少治理成本,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3)各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技术水平、政府干预和污染治理投入等因素对相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都存在间接空间效应。最后,在狠抓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及构建统筹全方位的区域合作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分别构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单因素计量模型、多因素计量模型,并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度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利用面板回归拟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实证模型;其次,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计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全是EKC"倒U"关系,而是"倒N、S型、U型"关系;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质量的承压会逐渐增大;西部地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处于弱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8.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农村环境质量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省直管县”改革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多个地区正在探索"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目前的最大顾虑是改革是否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本文利用1999—2008年我国地级市数据,通过系统GMM估计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强县扩权"提高了城市财政收入,抑制了城市财政支出增长;财政"省直管县"的作用则恰好相反。"强县扩权"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不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财政"省直管县"虽然降低了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了第三产业比重。两项改革措施都抑制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但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断定"省直管县"改革一定会有损地级市的利益、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应深入地研究各项改革措施的利弊得失,做到综合运用、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20.
资源约束不断加深下的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借用一个资源约束不断加深的经济增长模型,重点分析资源开采成本、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在资源开采成本不断上升时,如果效用函数中环境质量要求足够大、折现率足够低、那么污染税能够促进增长;当资源开发效率较低时,污染税对经济增长率有正效应。中国的进口资源—粗加工—再出口模式同时承担了巨大的资源价格上涨压力和粗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压力,在新的资源来源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提高环境质量要求,降低环境效用的折现率,以通过严格执行污染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