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接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厘清新福建的建设需求,重点推进闽江经济带对接长江经济带,带动福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厦门大湾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带动厦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福建对接的主要对象是上海和深圳,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为上海和深圳提供控碳压力传导机制和控碳红利释放机制,构建新福建碳服务“一肩挑两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王萍 《当代经济》2021,(9):90-93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出台,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方方面面的联系愈发紧密,而区域间产生的法律冲突也变得越发明显.国际湾区在解决区际法律冲突问题上有很多共性,如都需要加强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及协调,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新兴湾区更多体现的是个性.而国际其他湾区在解决区际法律冲突问题上的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本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及特点,在总结复合法域国家解决区际法律冲突模式及做法的基础上,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可从立法上与相关领域对口、设立专业委员会、加强区域合作及协调等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3.
陈伟  柳颖 《当代经济》2018,(13):54-55
研究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型制造业创新要素竞争力必要性及构成形式,积极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内外部资源要素整合效应,调整与重构各生产要素,以创新驱动为突破口,探索创新型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产业结构转换,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及2个特别行政区1995-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转换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换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抑制作用不显著;(2)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应对经济形势采用的产业政策,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发挥了正面作用;(3)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仍有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防范要素流向虚拟经济,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构建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及自然资源精准供给的重要途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2015年研究区NPP、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和空间格局,以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综合分区识别生态源地,并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从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1)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NPP、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的服务水平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而产水量则出现中部高、东部与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布,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2)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源地面积共17 631.35 km~2,占总面积的31.43%,主要分布于粤港澳大湾区西北部、西南部和东部的林地和耕地中。(3)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 523.90 km,从东部向西北部和西南部延伸;生态安全分区具有由四周的高水平逐渐过渡到中心的低水平的结构特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且对合理利用、分配自然资源以及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9 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随后一行两会一局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推动个人和公司跨境资本账户的建设,促进大湾区跨境金融业务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一系列对外开放新举措将导致与此对应的跨境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加.控制风险是银行业务发...  相似文献   

7.
基于Super-SBM模型对201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莫兰指数以及冷热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时间区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该格局有加剧趋势,同时空间相关性于2020年由正转负;政府支持、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政府支持对邻近地区效率值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探索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空间发展理论和经济系统协调理论为基础支撑,以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协调模式为研究目标,探索出具有时序和空间特征的海洋经济协调模式,在时序上包括点域、点轴和网络型三个发展阶段,在空间上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中部、东部以及西部的海洋经济空间区域,并设计出各个区域的海洋产业体系及重点海洋产业,最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衔接的促进手段及方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之中,粤港澳大湾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构成了我国制造业领域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粤港澳大湾区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制造业升级和转型,为我国的供给侧经济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已经产生深刻变革,生产性服务与传统的制造业在有机融合之后,能够有效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基于此,人们应当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且将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以及转型升级作为探讨的主要目标,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李静 《新经济》2022,(3):77-81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智慧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性突破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治理既是我国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又能为全球城市群、湾区以及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梳理并解构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治理的理论及现实挑战,即如何从哲学范畴深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11.
单婧 《广东经济》2021,(1):70-77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大湾区城市间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及优势,文化同根同源是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文化产品与供给结构性失衡;"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特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不强等.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12.
采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8—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及环珠三角6座城市)的合著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的结构以及其演化情况,并且运用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回归分析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实现区域内全覆盖,网络通达度高,环珠三角6座城市在大湾区内仍处于边缘地位,逐步呈现"多中心"趋势;随着时间的演化,不同要素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效果与程度有所不同,其中互联网通达度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2月10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全体会议在广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听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省委书记、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意义非凡.然而,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掣肘,各类经济与生产要素难以完全结合.本文立足于税收的角度,结合经济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内地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就支持湾区建设和产业改革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覃剑 《新经济》2023,(4):66-73
构建科学合理、高效协同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的重要表征。结合湾区内经济、人口、企业和城市联系分布特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任务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将依托大交通大联通形成纵横联动发展大格局、依托要素流动形成圈层嵌套三大发展带、依托三大极点扩容提质形成三大都市圈、依托战略平台建设塑造新空间增长极。顺应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进趋势,聚焦建设创新活力发展空间、协调融合发展空间、绿色低碳发展空间、开放包容发展空间和共享共治优质空间的目标,应着力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空间发展观,弱化GDP导向强化空间综合价值,弱化行政边界强化功能区引领,弱化分割竞争强化分工合作,弱化空间距离强化响应速度,弱化制度差异强化规则对接。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作为新发展形势下的重要引擎,重构了社会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对居民的消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之一,蕴含巨大的数字消费潜能。本文从数字经济概念出发,阐释了数字经济时代下新型消费呈现出的新内涵,消费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和虚拟化,消费模式的网络化和平台化,以及消费模式呈现出的新型特点。进一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消费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坚实的数字经济基础,强劲的消费需求、消费能力,以及对网络消费的偏好性。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消费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消费未来的发展思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消费券释放内需潜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机制,推动数字消费可持续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民间讨论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设想被列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郭露  刘梨进 《技术经济》2022,41(4):166-175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其设立能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事实已被广泛证明。然而,关于其对地区“软实力”-环境等是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的评估却鲜有涉及。本文基于珠三角2010-2018年1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地设立作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够降低城市的废气及废水排放,使得地区环境改善,且此结果在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湾区建设中,中型规模的城市减污效应最大,而小型规模城市减污效应则较弱。机制分析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创新效应以及结构效应使得地区环境改善,且创新能力及产业结构提升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城市规模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创新效应以及结构效应在改善区域城市环境方面具有协同性。  相似文献   

19.
李丹  林珮帆 《新经济》2023,(9):47-58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粤港澳三地不断深化融合发展,跨境养老已然成为缓解大湾区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出路。尽管粤港澳三地已经出台了支持跨境养老的一系列政策,但粤港澳三地间在制度层面存在的较大差异仍是推进该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阻碍,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职责、养老服务行业相关标准以及医疗与福利的补贴制度。因此,需要探索制度衔接的有效突破口,将上述制度困局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逐个击破,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