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飞飞 《农业经济》2023,(1):139-141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电商经济逐渐展现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焕发经济活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农户作为当前社会生产环节中最脆弱的一环,如何充分利用电商经济,快速融入农产品市场,实现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主要讨论电商经济赋能农户对接市场的作用,面临的难题以及解决措施,助力电商经济更好地适应并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带动农户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但不同区域小农户参与电商市场交易的能力存在异质性,而且这种能力被不同程度地剥夺。本文基于能力贫困理论,提出西部脱贫地区小农户参与农产品电商市场交易的“有限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政府赋能+数字赋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阐释西部脱贫地区小农户有效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的机制与路径。研究表明:第一,西部脱贫地区受要素禀赋限制,难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自下而上”的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应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耦合作用,创造制度环境,降低交易费用,提供正外部性补偿,以激发市场活力,实现“自上而下”的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包容性电商价值链,破解有限能力小农户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面临的机遇不足难题;第二,农产品电商产业集聚发展会促进价值链的转型升级,进而通过组织化实现有限能力小农户对接电商产品市场,使其获得产业增值收益;第三,农产品电商产业集聚发展还会引致价值链的高度专业化分工,进而以兼业化实现有限能力小农户对接电商要素市场,使其获得要素交易收益。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农村电商消费与外销之间不平等,电商发展红利未能惠及"三农"。而且,互联网寡头与小企业之间也存在不平等,农村电商似乎渐渐成为互联网寡头的新宠。因此,政府应主导网络化的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形成规模效应,把渠道市场打通,降低交易成本;打破农村电商消费与外销之间的不平等状态,将电商发展的红利惠及农村、农业和农民。政府在主导这些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多些服务,少些管制。  相似文献   

4.
探讨数字乡村背景下互联网使用与农户环境治理行为的关系,对实现农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数据,探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收入差距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且为部分中介效应;受教育水平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在男性、受教育水平较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东部地区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户群体中表现更突出。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技术下沉、加强农户对互联网使用的技术培训,缓解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制定环境治理规则的差异化推进方案。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2021,(10):110-118
小农户参与电商销售是适应大市场消费基本需要,发展农产品电商不仅有助于增收,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与形成精准扶持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四川省柑橘特色产业374份农户微观数据,利用内生转换方法探讨农产品电商扶贫收入效应与群体差异,结果表明:种植面积、电商销售认知、电商培训情况及周围电商参与情况显著影响小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小农户采纳电商销售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采纳电商将分别显著提高25.36%柑橘收入和17.25%家庭总收入,贫困户采纳电商销售但比非贫困户增收效应弱。鉴于此,应从健全电商销售基础设施、加大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村电商主体的培育三方面着手,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电商产业集群是农村地区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农村信息化与产业化不断融合的产物,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企业同质化严重,政府管理滞后和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因此,"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必须从农村电商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地方特色产业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发挥政府管理引导功能、完善农村电商治理体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等,推动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在"互联网+"背景下可持续发展,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已成为引领"三农"发展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三农"大有可为,应遵循农民利益导向、具备条件先搞、发挥年轻人和能人带动作用、先试点后推广等原则,发挥互联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产业化经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作用,注重解决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题、乡村物流体系建设难题、农村信息获取能力不足难题、互联网交易产品质量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供应链治理框架,运用两阶段解释结果型过程追踪法,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产品电商的相关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试图解释代办制能够嵌入农产品电商供应链“最初一公里”的原因以及代办制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资源禀赋不丰裕、交易成本较高等问题阻碍了小农户通过电商创业参与“小农户-消费者”模式的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第二,作为中间商的电商企业是小农户参与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的重要依托,具备协调优势的代办制则是嵌入小农户与电商企业之间的交易秩序;第三,代办人业务范围扩展和合作组织化,有利于农产品电商供应链的垂直整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机衔接,有助于小农户分享数字化红利。现阶段,小农户仍然需要通过代办制与电商企业进行交易,从而参与农产品电商供应链。  相似文献   

9.
李舒怡 《山西农经》2022,(16):176-178
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但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信贷额度偏小、基础建设滞后、农户缺乏数字金融知识以及一些数字产品的风险性高等问题。基于此,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电商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根据新时代"三农"工作要求,从内涵、政策、市场、业态、投入五维模型梳理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分析限制农村电商发展的机制、模式、路径等核心问题;并从新时代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治理机制、治理模式和路径选择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涉农电商对产业扶贫的作用及相关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旨在从作用机理的角度论证涉农电商的发展对我国当前产业扶贫的促进作用,并结合作者所观察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供电商扶贫工作者和相关方面的学者参考。[方法]该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总结及逻辑推理分析等方法,对上述作用机理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展涉农电商能让贫困农户更方便寻找市场销路,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同时也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但在发展涉农电商时,常常会出现诸如产品质量差、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脱贫增收效果不佳、产业开发项目不尊重市场规律等问题。[结论]在贫困地区发展涉农电商时应当重视加强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①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关;②重视市场营销能力建设;③注重脱贫增收效果;④注重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项目选择机制;⑤充分发挥当地致富领头人的作用;⑥注重当地产业发展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数字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双重背景下,探讨互联网嵌入对农户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712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嵌入是否会减少农户化学农药使用,并分析了其影响效应在不同农户群体中的异质性。[结果]互联网嵌入对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平均处理效应为0.114;互联网嵌入能有效促进小农户、专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介于0.104~0.113、0.078~0.103和0.116~0.128;互联网嵌入对家庭农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小农户和专业种植大户,而相比于专业种植大户,互联网嵌入对小农户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促进作用更强。[结论]应推进农村新基建发展,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采取差异化的措施,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引导家庭农场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加强互联网技术宣传与培训,提升小农户和专业种植大户嵌入互联网的能力,以促进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13.
肖妍  张倩 《中国林业经济》2012,(4):53-55,61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从整体上科学规划城镇体系、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等,其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对城乡差距有较大的影响.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与城乡差距关系作了研究综述,得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统筹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家庭式的分户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形式更加稳固,而曾为集体林区林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乡村林场则陷入内外部经营不善的困境,更面临着林农收回林地资源而倒闭的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革乡村林场经营体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安歌军  赵景峰 《林业经济》2012,(2):74-76,91
在分析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当前陕西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进行了阐述,即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提出了陕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助推农村综合改革;科学制定乡村建设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更好发挥人才资源效力。  相似文献   

16.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理论与中国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电商、物联网和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开始向数字化转型,本文对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农业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借助于电商平台、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应用和技术,能够降低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构建农村数字化信用评价体系,优化风险控制策略,最终提高金融供给效率。目前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已形成互联网企业驱动和数字化农业企业驱动两种模式,但是仍面临资金成本高、数字足迹缺乏和信息孤岛等问题,限制其作用的发挥。未来应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数字化改造,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支持和规范涉农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最终完善数字化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供应链金融贡献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是解决农村地区资金需求不足的有效途径,该文以重庆市开县农户调查为依据,从农户意愿角度阐明推进农村土地抵押贷款的必要,运用农户调查法、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性,揭示农村土地抵押贷款的需求特征: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农户经济活动类型、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以及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户抵押土地意愿影响显著。为推动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开放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农村土地抵押贷款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强调农地社保的"乡土养老话语"与强调土地流转的"社保养老话语"对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改革关系争论激烈.本文以河南省L村一组为田野案例,以动态嵌入为分析框架,审视农民养老与农地制度关系问题,考察当下养老议题中老年农民、农地制度、市场及三代家庭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在经济性增强的同时,老人种地行为更深度地嵌入"渐进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Value chains linked to urban markets and agro-industry present new opportunities for adding value and raising rural incomes. Small farmers, who produce small volumes, struggle to enter these markets. A lack of trust among value chain actors increases transaction costs and short-circuits innov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multi-stakeholder platforms have been used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in potato-based value chains in Bolivia, Peru and Ecuador. It uses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IAD)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how platforms work.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lue chains, the participating actor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two types of platforms. The first type brings traders, processors, supermarkets and others together with farmer association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organizations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arket opportunities through commercial,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second type is structured around geographically delimited supply areas, meshing farm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to address market governance issues in assuring volumes, meeting quality and timeliness constraints and empowering farmers. Evidence from these cases indicates that platforms that bring stakeholders together around value chains can result in new products, processes, norms and behaviours that benefit poor farmers, which could not have been achieved otherwise.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究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理论逻辑,为破解城乡发展困境、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与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与乡在分工协作、生态宜居、要素流动、保障公平、服务均等、收入平衡6个方面的差距持续缩小的过程,具有土地要素流动受阻、人口外流与结构失衡、基层政府财力薄弱的县域问题表征,其关键在于围绕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交换流动这一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权益保障、激励约束和资源优化配置价值功能,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木桶效应和联动效应。研究结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应围绕产权制度完善,以革新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宅基地使用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补齐农村土地制度短板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机制为重点,从政府绩效考核、规划计划引领、财政金融支持、户籍制度保障等方面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功能深度耦合和权益均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