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在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如何思考和对待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理论课题。该文立足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概况、绩效以及深层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在政府政策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劳动力就业等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数学推导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农业经济的作用机理,并使用1985—2009年广东农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最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将增加农业对化肥、农业机械资本要素的使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第二,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虽然会降低农业现有的人力资本水平,但随广东对农业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这种影响将被抵消。第三,广东农业劳动力转移解释了农业96%的增长,农业劳动力每转移1%,农业总产出将增加2.23%。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路揭示了这样的规律,即农村劳动力的及时,有序的转移将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研究新视角:中国农业劳动力“空心化”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劳动经济学意义上提出了农业劳动力“空心化”概念.通过数据计算,发现中国实际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较为明显的“U”型特征、并高于1,说明劳动力出现了过度转移.实证分析也证明,农业劳动力出现“空心化”现象.农业比较利益低下是造成“空心化”的主要原因,现有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农业补贴是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三大因素,同时也是“空心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6.
一、劳动力转移在发达国家的情况日本在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后 ,劳动力开始逐步转移 ,机械化程度相应提高 ,在1980年从事第三产业的比率高达42 % ,大大超过从事农业生产的比率(24 %)。60年代以后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部门的最盛阶段 ,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以水稻为主的土地利用型农业部门。但是 ,由于日本农户经营的规模小 ,机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从而使农业生产费用增大。1987年达171 4万日元 ,比1950年每户平均农业经营年投入4 6万日元扩大约36倍。而农业机械年利用率不到14 % ,昂贵的联合收割机… 相似文献
7.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比较王永作农村劳动力持续性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规模农业的关键。为了探讨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问题,笔者于1987年,在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选择了10个村,100个农户,在中国社科院“农...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7):182-185
随着湖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文章对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劳动力转移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青壮年居多、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和主要流向省外的特点。该文进而研究了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并未对农业生产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并针对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从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加大资本投入及通过高科技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率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保障湖北省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因素还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英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道路——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革命和启动工业化的国家。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1)由“兼业型”转移为主转变为“分离型”转移为主。(2)由主要在农村的“分散型”转移为主转变为由农村向城市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推动城镇建设,这是不分社会制度的共同规律。只是由于各国、各个地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情况特点,到来的时间和具体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2.
13.
若以1978年为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大体划分为两个时期:1978年以前是所谓传统经济体制运行期;1978年后已进入传统体制和新经济体制双轨运行期。通过运用比较静态学方法对两个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制定和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战略及对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论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国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的差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专业化程度上可分为分业型转移和兼业型转移。 所谓兼业型转移,就是将农业剩余劳动时间转移到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优势发挥殆尽后,到底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命题。本文在利用全国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形成的村域微观数据的基础上,试图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工业化、非农化选择了一条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本地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就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增长的关键是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部门的再配置与自由化。 相似文献
20.
论二元经济结构时期农业增长与就业结构转换:兼论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各国大体上都要经历三个人的发展阶段,即:自然经济、二元经济、现代经济时期。发达国家大体上以“工业革命”为标志,到本世纪初期相继结束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开始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发展中国家只是在本世纪后才进入二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