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国际形势恶化的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金融稳定遭遇挑战。为探究金融体系潜在风险与实体经济发展困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内嵌金融分层网络的多主体模型,从实体经济视角分析中国金融风险的演化特征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根源于缺乏消费基础的企业信贷的过度扩张,而这种过度负债的违约极易带来风险在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双向传染与负向反馈;金融机构底层资产的高度同质化、金融网络的高连通度均会加剧风险传染的程度与范围;单一的严格控杠杆政策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结合逆周期监管的适度杠杆监管能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实现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应用宏观压力测试和蒙特卡洛模拟,选择GDP、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失业率、房地产价格指数、出口增长率、生产者物价指数,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分析。模型分析得出三个结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关,当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将会大幅增加;生产者物价指数、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出口增长率对信用风险产生正向影响,房地产价格指数对信用风险产生负向影响;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出口增长率会在短期和长期对信用风险产生相对重要的影响。最后,本文对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42个国家(地区)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结构市场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显著正相关,金融结构市场化同时也蕴含了一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基于国家(地区)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程度、政府监管质量、法律环境和金融发展水平显著影响金融结构市场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一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政府监管质量的提升、法治环境的完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拓展研究表明,金融结构市场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呈倒U型关系,当金融结构市场化水平越过拐点3.2474之后,金融结构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反而有助于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金融结构市场化也可以降低企业杠杆率、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因此在推动金融结构市场化的同时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金融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稳定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事关重要.现如今我国的金融业在国际市场放开管制后,加大了风险暴露的程度,为了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准确低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必要前提.本文首先概述了金融压力指数法,并分析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和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2003年10月-2016年9月的数据,选取了包括银行、股票以及外汇市场在内的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化处理,并使用EGARCH-Co Va R模型测算各市场在给定置信水平下的最大损失以及其对整体市场的风险溢出程度。研究结果发现:(1)股票市场在给定置信水平条件下的损失程度最高,其次为外汇市场以及银行市场。(2)根据Co Va R的计算结果,在给定三个市场最大损失的情况下,整体市场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定的收敛。(3)ΔCo Va R和%Co Va R的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市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程度存在一定的趋同特征。但对整体市场损失程度贡献最大的依然是股票市场。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监管机构之间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协调监管机制,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对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要进行有效的识别,防止风险的过度积累。此外,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引导市场预期,以防投资者出现过度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2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危机频发,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将重点从合规监管转向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随着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和新金融形态的出现,迫切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确保国内金融稳定发展,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构建研究也是金融监管部门适应新时期金融体制发展需求,规避金融体系"大而不倒""逆向选择"等风险,积极应对监管机构改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9.
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密不可分,影子银行体系积累的风险会危及商业银行、 增加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运用条件风险价值(CoVaR)法测算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研究了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其深层次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货币政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全样本下,影子银行业务会显著增加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通过将影子银行业务进一步分解为同业业务和委外投资业务两种成分,发现其委外投资业务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直接和主要诱因,而同业业务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其次,异质性分析显示,不同的银行类型和不同的公司治理效率下,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对于规模较小和公司治理效率较差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不利影响更加明显,其中又以委外投资业务最为显著.最后,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逆向调节效应,且对委外投资业务的调节效应明显强于同业业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强化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促进金融体系去杠杆、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波 《新经济》2022,(4):67-70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环境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能否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解答这一问题可以为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弱化了净息差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负向关系,加强了非利息收入占比和银行规模与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负向关系,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效。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不确定性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增大一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其作用效果在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具有时变性和门限效应。本文从理论上厘清了金融不确定性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构建了能够充分反映现阶段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特征的金融不确定性指数,进而采用包含潜在门限因子的LT-TVP-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时变性研究。研究发现:(1)与预期相反,金融不确定性带动我国资产价格上涨,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逐渐降低。因此,其影响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机制受到严重制约,作用逐渐减弱。(2)我国房地产金融化加剧,导致传统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受限,需要结构型工具对金融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精准调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全球金融市场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非线性关联网络,对全球19个主要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是风险的主要输出方,而外汇市场则是风险的主要接受者,两者之间存在非对称传染效应。分样本研究发现,危机期间风险传染更加明显,且EPU在风险传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股票市场是风险的源头,对外汇和EPU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近四年的分析发现,风险传染沿着"股票市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外汇市场"这一途径扩散开来。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境外金融市场会对中国大陆金融市场产生显著的风险传染,中国香港金融市场则容易遭受外部冲击。此外,美国资本市场会对全球造成明显的风险冲击,全球EPU(尤其美国EPU)是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02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数字金融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对银行特许权价值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与东中部地区银行,数字金融对城市及农村银行与西部地区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抑制力度更大。(2)金融开放与宏观审慎对数字金融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金融开放程度与宏观审慎政策力度的提高均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抑制作用。(3)净息差在数字金融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数字金融通过信贷配给与金融脱媒渠道降低了银行净息差,进而降低了银行特许权价值,“数字金融—净息差—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传导渠道有效。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8-2018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基于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具有倒U型非线性影响,银行创新水平存在临界值,小于临界值水平的银行创新会激增系统性风险,而现阶段样本银行创新水平均已突破临界值,当前银行创新有助于抵御系统性风险。另外,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非国有银行、小型银行的倒U型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风险会加剧早期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正向影响;长期来看,银行创新对系统性风险或呈现N型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各国监管机构意识到,系统性风险问题是当前所面临的最难且最重要的问题,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并不能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行,监管体制急待改革和完善.因此,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得到了其应有的重视.本文从系统性风险的内涵及成因入手,提出从系统性关联和顺周期性角度来评估系统性风险,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工具和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