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绿色经济视角,通过建立城乡绿色产业融合分析框架,采用“要素协同—过程协同—结果协同”三阶段因果链研究范式,系统构建了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对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形成机理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是外部创新环境影响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桥梁和中介变量,外部创新环境不能直接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但可以推动创新要素双向自由流动,进而实现城乡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研究还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呈现出递增态势,由于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城乡绿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知识、技术、人才、成果、资金、信息、市场、管理、种子、农业机械、农用肥料、公共服务等创新要素进入乡村,实现城乡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从乡村振兴视域研究绿色城镇化还有待破题。乡村振兴,为绿色城镇化的谋划与推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考量。当前,绿色城镇化推进出现了忽视整体认知和实践贯彻的全面耦合性;忽视了城市与乡村的一体性;忽视了绿色城镇化的动力持续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在深刻认知乡村振兴与绿色城镇化的逻辑关联下,进一步变革城乡居民发展理念,根植绿色发展认知;推进农村产业改革,提供绿色生态产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绿色城镇化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基础功能,为绿色城镇化推进提供价值支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引领城乡生态规划实践;推进城乡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3.
高强  薛洲 《经济纵横》2022,(12):17-24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立体式、复合性的多层逻辑关系。基于县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基本路径的总体判断。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需要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牢牢把握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主线。本文梳理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演进和政策脉络,厘清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并在剖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协同视角下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邹薇  张震霖 《经济学家》2023,(11):120-128
面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定位、发展和分配的三大关键考验,其中定位考验以三农边界的动态界定为主,发展考验包括处理好农业与其他产业、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等关系,分配考验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实现机会公平。为应对三大关键考验,我国人口、要素、能源、产业和分配将发生新的结构性变革。具体来看,要以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口结构和要素结构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开展,以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人口结构三者协同发力深入阐释三农概念的动态定位,以能源结构推动城乡建设与绿色低碳的同步进行,以分配结构变革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农村包容性绿色生态、农业包容性绿色生产、农户包容性绿色生活3个维度考察2010—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性与驱动因素影响。结果显示:(1)中国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017年之前,呈现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格局;2017年之后,中部地区逐步实现对东北部地区的赶超。(2)中国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东部,低—低集聚区则主要位于西部;全国及四大区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收敛趋势,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内差距正在缩小。(3)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创新创业、农业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均能够提升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包容性绿色生活方面。同时,农业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对包容性绿色生态存在积极影响。应当持续优化乡村绿色发展政策效能,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户参与分享生态价值的协同增效,通过创新创业引领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以带动乡村绿色消费为着力点,完善和拓展城乡融合发展功能布局与总体规模,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区域协作和绿色融合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质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眼乡村的现代性塑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需要基于城乡共同体理念,着力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塑造乡村振兴的现代性,最终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7.
高杨  姚雪  白永秀  吴振磊 《经济学家》2022,(12):116-124
链长制作为一项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制度创新,应立足于不同产业链的关键症结,明确“链长”的职能边界。同时,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视角的商业模式画布分析框架,全景式地剖析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症结。基于结果效应和过程效应两个赋能维度,从国内循环的供给侧、需求侧和国际大循环三个赋能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有为“链长”赋能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的内在机理,并从推动“五链”融合闭环发展、促进产业链内外良好衔接、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认知等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后,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探索,把乡村振兴作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抓手。河南X县作为农业县,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限衔接,在坚持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县城本身情况采取了很多新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把这些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对于农业县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乡村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综合体现,而乡村创新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文章以200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乡村创新的政策为对象,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文本分析软件和双重三维分析框架等方法总结梳理乡村创新政策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创新”已与“农业”“农村”“乡村”“科技”等关联词汇形成语义网络,且中心性强;(2)基于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的三维度分析显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与服务创新一直是创新政策的重点内容;(3)基于创新主体、创新链、创新政策工具的三维度分析显示乡村创新主体日渐多元,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趋势明显,供给型、导向型、环境型3类政策工具导向效应显著;(4)乡村创新政策演进具有逐步推动、深化拓展以及优化完善的阶段性特征。最后,面向农业强国、乡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提出完善乡村创新政策体系、加强以质量为导向的乡村技术创新、推进以可持续为目标的乡村社会创新、城乡协同构建乡村创新系统等是未来乡村创新发展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9)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引领。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保护和全面推进四川生态省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文章重点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四川民族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宁波天宫庄园的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互相融合,以工促农,以农兴旅,以旅强村,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农村经济、生态及社会的协同发展,使天宫庄园成为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文章探讨了宁波天宫庄园"以产业集群为组织模式,以农业为产业基础,以乡村旅游为产品特色,以庄园为空间载体和依托"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并对其他类似区域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块链农业发展作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可以真正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农村地区的各项产业资源,实现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本文将针对区块链农业发展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区块链农业发展现存问题和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3.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2年以来全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逐年缩小;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但省份间的联动效应及高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济城镇化、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社会城镇化是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生活富裕最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福建省出台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等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和重点任务,并指导推进三明市大田县等4个国家级、20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制定工作计划,发挥优势资源,打造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为此,编辑部与采访嘉宾一起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并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下,数字乡村建设包含乡村全面发展、区域协同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三重目标。截至“十三五”末,数字乡村建设在普及农村通信网络、延伸“互联网+政务服务”,奠定数字乡村发展基础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电商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仍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失衡特征:生产数字化水平明显落后,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的东、西部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城乡“数字应用鸿沟”还十分突出。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投入水平与要素支撑仍然非常薄弱。下一阶段的政策应对和支持重点应聚焦财政支出结构和效率、数字应用能力以及政策统筹力度等方面,为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领域的又一理论成果,它从全方位的视角总结并指引发展的基本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通过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部署,也是关键部署,没有农村地区的全面小康,也就无法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因此,从五大理念入手,结合乡村发展的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一幅全面发展的美丽乡村图景: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内驱动力;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诉求;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时代呼声;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脱贫攻坚及交通强国的政策指引下,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现已整体脱贫,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可持续交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双碳”目标下,民族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可持续交通规划总体布局,拓宽可持续交通发展资金筹融资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数字乡村是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通过调研,总结了海南省农村数字化建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为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农村信息通信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数字化推进海南省农垦改革;农村信息服务和数字化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海南省数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较为缓慢;县域电商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有待加强;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很大。因此,提出加强海南省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经济深入发展、完善乡村数字信息服务能力、提升乡村数字政务治理能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熵权TOPSIS法从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分析其时态演变规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影响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1年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是影响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为扎实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及其推进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睦欣  庞德良 《经济纵横》2019,(12):116-123
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是对传统农业思想的突破,是推进城乡融合、振兴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乡村经济繁荣与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就是开拓农业多元功能,引导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发掘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内部结构不平衡,市场体制尚不完善。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强化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中的政府功能定位,以灵活的制度设计激励多元化主体参与,以合理的财政政策促进新业态繁荣,以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以科学的管理手段构建乡村经济多元化服务体系,以开放的思维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